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物稀为贵的心理效应和实际因素?

如何理解物稀为贵的心理效应和实际因素?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稀为贵,既有心理因素,更有实际因素,首先是实际因素。灾荒或战争都会形成极端情况,造成供应短缺,造成物稀为贵。和平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物资供应丰富且充沛,是否也存在物稀为贵?这时候,物稀为贵,应该是出于某种自觉,或者某种公识。非如此,就不可能取得“物稀为贵”的心理效应,也不可能赢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胜利。

如何理解物稀为贵的心理效应和实际因素?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次发洪水,商人和卖烧饼的小贩同时被困在一个山岗上。过了两天,洪水未退,商人却吃光了随身携带的食物,而小贩手里还有一大袋烧饼。于是,商人向小贩提出,10元买1个烧饼。小贩却说,要买就全部买下。商人买下了全部烧饼,可是洪水却依然没退,小贩饿得忍不住了,提出买回几个烧饼。商人却抬价到50元1个,小贩也只好答应。又过了几天,洪水终于退了。因为价差,商人不仅白吃了烧饼,还赚了几十元。

这是物稀为贵的一个有趣佐证。

物稀为贵,既有心理因素,更有实际因素,首先是实际因素。因为有迫切需求,物资又极度缺乏,价格就可能一下子被成倍哄抬上去。不接受也得接受。这是一种被迫,是一种强制。一般只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发生,才会得到承认。灾荒或战争都会形成极端情况,造成供应短缺,造成物稀为贵。所以,适当的备战或备荒,十分必要。

和平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物资供应丰富且充沛,是否也存在物稀为贵?恐怕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凡是领先一步的产品、高人一等的产品、独此一家的产品、别具一格的产品、时尚一时的产品、制作一流的产品,都有可能造就“物稀为贵”的认知,形成唯恐落后、唯恐缺失、唯恐错过的心态。这时候,物稀为贵,应该是出于某种自觉,或者某种公识。

物稀,代表着效益;物剩,则代表着亏损。品牌若要在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应当不断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非如此,就不可能取得“物稀为贵”的心理效应,也不可能赢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胜利。

物稀与物剩,总是相对的。追求的人多了,物就稀了。追求的人少了,物就剩了。洪水中的山岗上,如果只有卖烧饼的小贩一个人,吃剩有余,没人抢,没人夺,没人讨价还价,烧饼也就始终是1元钱1只,绝对不可能坐地起价,从1元变10元,又从10元变成50元。于是,能不能造就众多的“追求者”,就成为品牌的一门必修课,一门值得深入研究和熟练把握的必修课。

世界上稀少的东西多的是,但不一定都是贵的。当人们不认识其价值时,就不贵,甚至可能视如废物,视若糞土。发掘价值、阐发价值、表现价值、输送价值,是品牌的应尽职责。品牌应该尽一切可能和手段,去准确而又充分地展现产品的功能、效用、价值和应用前景。(www.xing528.com)

我们当然希望品牌“追求者”能够自发产生。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只有经过积极培训和引导才会大量形成。于是,“意见领袖”“直播网红”和“舆情导师”等一批“引导者”,就显得格外重要。不引导,如何会追求。品牌应该舍得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投资

物稀,可能是真实的物稀,也可能是人造的物稀。人造的物稀和人造的恐慌属于经营技巧的范畴。控制制造批量、控制铺货节奏、控制门店人流等等手段,就好像大江大河的拦水坝,时刻调节着水流和水量。既可以均衡供应,又可以制造紧缺。当然,都得恰到好处,不可过分或者过头。

物稀与物剩,会互相转化。热门的东西,大家眼红,就会争相投资,一哄而上。但是,一哄而上的结果,往往是一哄而散。因为大家都去投资发展,物稀很快变成物剩。所以,品牌选择产业或产品,千万不可只盯住当红产品,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瞄准未来门类和未来产业。

当红,意味着顶峰,也意味着转折,可能就是下坡的开始。未来,代表着发展,代表着梦想,代表着机会。同时,未来也代表着不可知,代表着不可控,代表着风险和挫折。如何科学预测,于青萍之末把握端倪,了然于胸,是品牌的另一门必修课。

物稀,可以是数量的稀,也可能是质量的稀。稀,不仅可以解释为稀少,也可以解释为稀奇、珍稀。有些物品即使数量很大,仍然附加值很高、效益很好。这是由其特别的功效、技术含量、重要性和关联性所决定的。

物稀与物剩,从历史长河的角度去观察,总是经常发生的、互相转换的,而平衡则是暂时的、一时的。于是,任何时候,品牌都不能止步于现状。你根本不知道同类竞争与异类替代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一下子让您的产品从“稀少”变成“饱和”,从“时尚”变成“过时”。品牌永远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固步自封,创新才是永恒主题,清醒才是不变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