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家界:初期开发与保护之路

张家界:初期开发与保护之路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家界林场干部职工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初期的开发与保护。社员用材缺乏,附近火灾时有发生,这对张家界林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在张家界林场的带动下,张家界林场周围办了18个小林场,造林达5万亩。小林场林木长大,群众受益,再无人偷张家界林场的树了。他们防火防盗,对张家界林场起着保护作用,使张家界林场建立以来,无火灾、无乱砍滥伐、无林业纠纷。张家界林场无愧于张家界旅游胜地的摇篮。

张家界:初期开发与保护之路

国营张家界林场牌子是挂起来了。但其巩固和发展又费了许多周折。我当时给林场的任务一是造林,二是护林(当时林场境内还有部分原始次生林)。

建场之初,职工共42人,由21名在职干部和职工、10名下放干部、11名下放教师组成。在几丘野田、几棵杂树、一片荒凉中,三部分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同舟共济,以茅棚为家。一座土匪住过的残破无顶的碉堡,大家给它盖上茅草作厨房。周围还建了牛棚、猪圈、羊栏、鸡舍。寂静的群峰之麓、溪涧之滨,有了鸡鸣犬吠、牛嘶羊叫。当时,不仅生产条件十分艰苦,居住环境亦非常险恶。黄狮寨有老虎,经常下山觅食。一天深夜,老虎扑鸡,众人闻声出来,齐场吼叫,保卫人员还放了两枪,才使它惶然逃窜。还有五步蛇,其毒在12个小时内能致人于死地。

张家界林场干部职工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初期的开发与保护。第一任场长陈伯祥,当年组织职工在琵琶界、寨湾、朝天观开荒造林,年底,完成州下达的2000亩造林任务。1959年9月,陈伯祥调离,刘开林继任。时值苦日子(三年困难时期)开始,钱粮断绝,林场也下放归新桥区管。林场刘开林场长找我要钱要粮。我说:要钱没有,要粮也没有,就是给你这样大块地方,你自己想办法。县委也在这之前(1959年6月9日)作了一个《中共大庸县委关于“十下放”“两改变”的决定》,将生产的经营管理权下放到生产队,实行产量、成本、工分“三包”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刘开林根据县委的决定和我的意见,组织林场职工挖蕨打葛、搞副业生产、开展秋种。1960年春,林场春粮丰收,收得两万多斤苦荞、8千多斤小麦、1万余斤大麦。下半年又收得茯苓9千多斤、玄参4万多斤,买了3万多元钱。这样,吃饭和用钱问题便都解决了。1960年冬,林场又开始造林,到次年秋天,先后在场部后山、化旗峪、麻田垭造林600多亩,被评为湘西自治州红旗单位。1962年,林场又收归国有。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这时农村食堂下放,农民生活好了,林场工人又不干了,不少工人跑回家了。刘开林将留下来的20多名工人召集在一起,向毛主席像宣誓:“头发白在张家界,牙齿掉在张家界,不绿化张家界决不下山。”工人们鼓起勇气,挑着被子、提着鼎罐、带着家小住进岩屋,造林不止。

机遇来了。1962年,上面提出搞“三自一包”,鼓励社员开荒“发红财”。包产到户的社员在完成农事之余,成群结队上山开荒种粮。县委认为这对造林有利,抓住这一机会,因势利导,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造林运动。张家界林场根据县委的意见,发动周围社队群众上山,按上级规定,开荒一亩,付酬4元,谁开荒谁种谁收,但必须同时造林,签订包开荒、包造林、包成活、包培育、包成林“五包”合同,一待成林,即将林地收回。这些条件,群众愿意接受,纷纷举家而至。张家界的荒坡野岭上,一下子出现了108个棚屋,常年在此开荒种粮造林的劳动力有600余人,最多时达1800余人。山间炊烟四起,热闹异常。1962年造林1800亩,1963年至1965年,林场每年的造林面积都在1800亩至2400亩之间。1969年,我离开大庸县时,张家界已造林17000亩,保护、恢复残次阔叶林20000多亩,大面积造林任务基本完成,余下的是查空白、补“天窗”造林和加强保护的问题。

张家界的荒山造了林,周围社队的荒山依旧。社员用材缺乏,附近火灾时有发生,这对张家界林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在县委的支持下,从1965年开始,张家界林场实施了“大场带小场”战略。即由张家界林场无偿提供耕牛、种子、苗子及技术、资金帮助周围社队办小林场。在张家界林场的带动下,张家界林场周围办了18个小林场,造林达5万亩。小林场林木长大,群众受益,再无人偷张家界林场的树了。这些小林场都有自己的看山员和防火线。他们防火防盗,对张家界林场起着保护作用,使张家界林场建立以来,无火灾、无乱砍滥伐、无林业纠纷。(www.xing528.com)

张家界林场的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到20世纪70年代末绿化了全部宜林荒山,人工林一年长数尺,先后成林;原始次生林及混交自然林,经过长期封山,也是绿团锦簇、碧波翻滚。张家界林场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场时的10.9%,提高到97%;还保护、培育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自然林,促进了天然植物园的形成;保护了三千峰林的历史风貌,使之与凝碧溢翠的自然林和谐统一,强化了三千峰林的自然迷宫色彩。总之,由于张家界林场的历史功绩,张家界更显得妩媚娇艳,美丽动人;人类世界的生态平衡在这里得以保存、促进,为被现代文明产生的弊端所困扰的人们,提供了一方回归自然的乐土。1974年7月,全省70多人参加的各专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会议在这里召开。奇特的绿色风光,使他们惊愕不已,回去后奔走相告,极力推荐。9月,各专区林业局局长等70多人接踵而来,对这里的造林成就赞不绝口,对这里的自然风光流连忘返。1975年9月,湘西自治州各县委书记、县长等40多人,在州委书记宁生带领下,上了张家界,与会者以自治州有这样巨大的造林成就和奇特的自然风光,殊感自豪。州委让县委总结材料上报省委,并在全州宣传、推广。1979年8月,湖南省委第二书记万达带队的100多人参加的全省各专区党委书记和重点县县委书记会议在张家界召开,听取了林场的汇报,参观了张家界的林业成果和自然景观,一致认为这里林业生产好,山水风光好,是一处神奇独特的旅游胜地,要立即发展森林旅游业,向全国开放。还有不少同志建议,今后有什么会都搬到这里来开。这就包含了看风景、发展旅游的因素。可见,张家界林场的巨大成绩为张家界的自然景观走出“深闺”、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家界林场无愧于张家界旅游胜地的摇篮。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后,林场保留牌照,建制一度撤销,业务归口公园管理处生产科。1994年元月,中共大庸市委发文,决定“保留国营张家界林场”,并“隶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领导”。

1969年,我离开大庸,到湘西自治州工作。1974年,我又调到湖南省委工作。我曾多次回到我工作、生活了20年的故地。令我欣慰的是,每次回来,故地都有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变化更大。现在,不仅“大庸”这一概念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超出了我们这些当年的建设者和领导者的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已经是一个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和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

(作者系省直属机关工委原书记,离休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