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李光庆用科技业绩创高粮奇迹

农民李光庆用科技业绩创高粮奇迹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庄家桥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和村农民协会主席。1975年1月,李光庆被选为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和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他曾当选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9年2月16日,李光庆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84岁。

农民李光庆用科技业绩创高粮奇迹

◇邓毅明

李光庆(1905—1989),1905年9月27日生于桃源县大延上乡大高村(今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一李姓贫苦农民家庭。未满周岁丧父,后随继父姓庄。幼年因家贫辍学在家,7岁帮人放牛,13岁开始打短工、作长工。16岁因躲避抽壮丁,由庄姓还原李姓。自结婚成家到34岁,为生计所迫14次迁居,所生7个孩子因冻饿死去6个,倍受颠沛流离之苦。

1951年,庄家桥办起农业生产互助组,李光庆任王淑珍互助组副组长。1952年1月,他因为种田在行被组织派去参加常德地区农业座谈会,听取南县、华容、安乡等县粮食丰产经验。回县后,适逢桃源县人民政府号召试行水稻生产单季改双季(复种),在县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其不顾他人奚落,首先在自家1.2亩试验田里试种双季水稻,取得成功,使祖祖辈辈沿袭数千年的水稻耕作制度开始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是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庄家桥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和村农民协会主席。是年,他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水稻劳动模范”称号。1953年,全县推广其双季水稻种植经验,开始大面积种植双季稻。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第七生产队因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1961年春,任中共庄家桥大队支部副书记的李光庆看见此种情况,向大队支部提出举家迁往第七生产队,帮助发展生产。在获大队支部同意后,李光庆在庄家桥大队第七生产队首先以种试验田打开局面。由于精耕细作,当年试验田亩产稻谷635公斤,比上年增产150多公斤,改造低产田获得成功。在其带动下,庄家桥大队7个生产队1400多亩水稻,1963年亩产跨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长江以南地区粮食亩产400公斤的指标。1965年,李光庆采用水稻新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其试验田水稻两季亩产达903公斤,创桃源县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到1966年,庄家桥大队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在此期间,中共桃源县委不断总结、推广其水稻种植经验,使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到20世纪60年代末,桃源县基本实现双季稻化,这对桃源县粮食生产的大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966年春,李光庆参加全国在福州召开的水稻生产科学实验交流会,学习到“稻—稻—麦”三熟复种制生产经验。回县后,李光庆把在会上学到的三熟制的生产经验用于试验田,获得成功。在此期间,中共常德地委、桃源县委对李光庆的三熟复种从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桃源县委常年派农业科技人员蹲点指导。1971年,李光庆的三熟亩产达到3129斤,创全省最高纪录。1975年2月,《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刊登新华社电讯《人满七十,粮过三千》,报道李光庆的事迹。嗣后,《人民中国》《中国科学》《植物学报》分别用中文、英文文本,将其事迹向全世界介绍。湖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三熟夺高产》上映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派代表到李光庆所在地学习,国家元首等官员、专家和学者在内的一些外国朋友,也纷纷到该大队参观。(www.xing528.com)

李光庆因种植双季稻和实行“稻—麦—稻”三熟制生产,被各级党委、政府授予很高荣誉,其先后9次获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次获常德地区劳动模范称号,8次获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66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之际,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接见。李光庆先后当选为中共枫树公社委员会委员、桃源县委常委、常德地委常委、湖南省委委员、湖南省贫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理事。1975年1月,李光庆被选为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和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他曾当选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光庆的“稻—稻—麦”三熟制试验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生产规模逐年缩小直至完全停止。1989年2月16日,李光庆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84岁。

(作者单位:桃源县委党史研究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