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布朗克斯创奇迹∶谈社会助长

布朗克斯创奇迹∶谈社会助长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2年6月的一个晚上,布朗克斯1950年级校友们欢聚一堂。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称此类现象为“社会助长”。社会助长现象的产生,并非几个人之间有意竞争,而只是依靠“他人在场”。由社会助长现象出现的布朗克斯奇迹至少给人以如下启迪: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反映了社会助长的促进或促退作用。

布朗克斯创奇迹∶谈社会助长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时,三位得奖者中,美国的格拉肖和温伯格竟是昔日康乃尔大学的同班同学。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创立于1938年的纽约布朗克斯高级理科中学1950年级的同班同学。

1982年6月的一个晚上,布朗克斯1950年级校友们欢聚一堂。过去年轻活泼的青少年,如今都已两鬓斑白,成为各界的栋梁之材,仅在物理学领域就出了八位博士,他们大多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教授、实验室主任。

一所中学的同一班级,涌现了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批高级专家,不能不说是世上一大奇迹。出现这样的奇迹,除了学校凭借一批高水平教师和天赋较高的学生,善于用科学研究成就展示等手段向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目标引导外,还在于学校营造了一种共同探索、相互促进的学习风气,为这些科学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创造力在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得到良好的开发,从而奠定了日后成才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其他人也在从事同一活动,相互间就会形成一种刺激,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称此类现象为“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骑车上班,两人结伴同行比一个人单独行进速度要快。据1989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德特所做的测试,结伴同行的车速比单独骑车大约可提高30%;清晨跑步锻炼身体,如果同时有几个人,尽管彼此素不相识,则跑步时会精神抖擞,步履格外轻快;一个人单独操作的工效低于几个人同时操作的工效。社会助长现象的产生,并非几个人之间有意竞争,而只是依靠“他人在场”。有趣的是社会助长现象还有异性的“催化”作用,同样人数从事同一工作,有异性参与期间要比单一性别从事工作的效率要高。

由社会助长现象出现的布朗克斯奇迹至少给人以如下启迪:(www.xing528.com)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相当一部分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得益于单位研究、奋发向上等良好氛围的助长,孩子的为人、自觉钻研精神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个人天赋、能力、自我要求等因素固然不可忽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情况相似的个体其发展的差异,相当程度上是综合氛围的差异。不能设想,生活在经常议他人之长短,谈股市之起落,论小道之多寡,而鲜有研究、总结、相互欣赏这样环境里的人,能成为人品、业务能力的佼佼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反映了社会助长的促进或促退作用。

俗话说,“男女搭配,工作不累”。作为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如有可能这样做,可提高工作效率。

留给人们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社会助长并非仅仅在学校办公室、教室里,而是需要有更广阔的空间与充裕的业余时间。布朗克斯中学的教师虽然高水平地向学生授课,但从来没有用沉重的课业负担束缚学生。1950年年级有二十来个学生组织了一个“科学幻想小说俱乐部”,格拉肖、温伯格、范伯格等人都是其中的成员。温伯格认为,科幻俱乐部为他们提供了借题发挥谈论科学的聚会机会。科幻俱乐部的学生们,正是通过幻想的方式,海阔天空地谈论科学,在这样自由自在的气氛中,他们的思维在科学的海洋上驰骋。他们在课余还经常自己动手做东西。在校友会上,一位同学就回想起当年格拉肖教他怎样改装一架钢琴。这些年轻人的兴趣因而也产生“共生效应”。一旦谁想出了有什么新玩艺儿,便会很快在小伙伴中传开去。据格拉肖回忆,他是在学校食堂与格林伯格一起进餐时,从后者那里学到微积分概念的。总之,学校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不只是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他们在与人共同活动中,思维有自由翱翔的天地,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发展,从而较早地开发了创造力,为他们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不要人为制造助长的竞争氛围。由于个人抱负水平、自我要求、性格投合、认识水平不一,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强行要求职工、学生之间互帮、竞争,这种人为制造的助长竞争氛围,事实证明,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社会助长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氛围中形成的,并非几个人之间的有意竞争,只是依靠“他人在场”,这是运用这一心理效应时必须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