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星行业初探:从零起步奠定未来基础

卫星行业初探:从零起步奠定未来基础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卫星技术从零起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首颗人造卫星项目被国家列为1958年头号重点科研任务,代号“581”,钱学森受命担任“581”项目组组长。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想造卫星,只能自力更生。此时,保证卫星“上得去” 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也已经准备就绪。

卫星行业初探:从零起步奠定未来基础

我国卫星技术从零起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首颗人造卫星项目被国家列为1958年头号重点科研任务,代号“581”,钱学森受命担任“581”项目组组长。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想造卫星,只能自力更生。那时我国科研条件十分有限,白手起家的道路举步维艰,加上受各方因素影响,到1959年,研制工作暂停。1964年6月,“东风二号”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中远程导弹也在研制过程中,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在中远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196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呈报到中央,中央讨论并原则批准了这个规划方案,确定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并改为“651”任务。

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召开了审定卫星总体和分系统方案的卫星研制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一号”,确定了技术总体目标:“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上得去”是指卫星成功发射,并且能够掌握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抓得住”是指卫星测控系统能够精确跟踪卫星的飞行轨迹;“听得到”是指能够听到“东方红一号”发出的声音;“看得见”是指能够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

“上得去、抓得住”是卫星工程的关键,“听得到、看得见” 是扩大卫星的影响。工程技术人员几经试验,最后采用电子线路产生的复合音模拟铝板琴演奏《东方红》乐曲,以高稳定度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序控制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音源,振荡器发音,效果令人满意,解决了“听得到”的问题。(www.xing528.com)

如何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得见”中国卫星?工程技术人员颇费了一番心思。173千克重的卫星,其最大直径仅1米,发射到遥远的天际后根本不可能看见。如何办?一个好点子终于解决了大问题,就是在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设置“观测球”,观测球用反光材料制成,上天后便打开,体积大,重量轻。第三级运载火箭与卫星分离后,在距离卫星不远的太空中飞行,从地面望去,犹如一颗明亮的大星。此时,保证卫星“上得去” 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也已经准备就绪。

* “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

1970年4月24日,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一号”裹着烈焰刺破夜空,直冲霄汉,指挥室不断发出报告:“一级火箭分离,……二级火箭分离,……卫星进入太空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正如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1988年的一段表述所讲:“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