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三通三有国标补短板

实现三通三有国标补短板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表9-4中可以看到,经过脱贫攻坚,全县9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三通三有”,其中,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比2014年脱贫攻坚开始前,提高幅度最大。能够提前保质保量达成“三通三有”这个“底线任务”,富裕县的经验值得借鉴。对于道路的养护,富裕县建立“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三级管养责任体系。

实现三通三有国标补短板

除了“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也是脱贫攻坚的标准和要求。从表9-4中可以看到,经过脱贫攻坚,全县9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三通三有”,其中,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比2014年脱贫攻坚开始前,提高幅度最大。能够提前保质保量达成“三通三有”这个“底线任务”,富裕县的经验值得借鉴。

表8-3 富裕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情况

★注:部分开工建设或建成,部分已经安排资金。根据县提供材料整理。

1.四个主体抓监督,提速保质(www.xing528.com)

在加快建设的背景下,为了确保每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能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建成质量过硬的民生工程,交通局等部门采取了“四个主体抓监督”的管理监督办法,把住质量关。具体为:第一,管理单位强化项目施工前和施工时的监督管理,施工前,指导、规范、约束工程作业、建设标准、违约处理等内容,施工时,派专人进驻现场实地踏查,检测工程质量,实行质量问责;第二,强化监理,“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不留死角”,增加监督检测频率,确保监督覆盖面达到100%;第三,企业签订责任状,落实主体责任,自检自查,施工负责人负责牵头联合监理和质监部门,采取“随机抽查、联合检查”的方式,对工程质量把关;第四,群众监督。组织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全程跟踪监督建设质量,工程完工后,他们签字认可,才能通过验收。

2.健全管护机制,确保稳定运行

基础设施建设运行中常出现建管分离、管护分离的问题,导致工程项目运营效果打折、使用寿命缩短。富裕县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之机,明确了县级自筹资金水利工程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乡村两级负责明确工程权属,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职责,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解决管护和运行经费,做到建管一体,使农村供水稳定运行。

对于道路的养护,富裕县建立“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三级管养责任体系。在县城,成立农村公路管理站,整合地方养路费征稽分流人员,统一调配;成立县路政大队,购置执法车,对重要路段24小时巡查看守,监督管理路政宣传、路政稽查、农村公路管理所路政执法情况,为养护工作提档升级提供重要保证;成立常设综合执法办公室,实行多部门联动执法。在乡镇,组建农村公路管理所,对工作人员实行一岗双责,负责路政巡查和专业化养护工作,并实行分段集中作业机制,签订责任状,将工作成效与划拨所内经费挂钩,通过量化打分计酬,与个人工资、奖罚相挂钩,激发农村公路管理所管养工作活力。在村屯,每个村派2名路政协管员,负责本村屯的路政巡查,负责举报超载超限、公路“六乱”等破坏路产路权的行为。管护经费,县级投入只增不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