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城镇化理论探析

新型城镇化理论探析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学术界有着许多的看法。曾志伟等认为,新型城镇化依托于新兴产业,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保障,着重强调社会的转型,建设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重视城市发展质量与创新。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城乡绿色发展,吸收“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科学理论。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土地与产业三者的关系理论。

新型城镇化理论探析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使用丰富了城镇化的内涵,与城镇化的特征有很大的不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学术界有着许多的看法。如王小刚和王建平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吸收和反思国外城镇的教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科学发展的道路。其特征如下:最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不损伤农村发展利益;以城市群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城乡规模等级相差不大,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曾志伟等认为,新型城镇化依托于新兴产业,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保障,着重强调社会的转型,建设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仇保兴通过新型城镇与传统城镇的对比,了解到新型城镇有许多的优势。例如,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低耗能产业,追求产品的质量,产品集约化发展。吴殿廷等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性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发展的指导方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协调城乡工业、信息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魏后凯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文明、市场、绿色、城乡统筹、集群、智慧城镇化的统一。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对新型城镇化理论进行阐述,提出新型城镇化具有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生产与城市互动、经济与强度、生态宜居与和谐发展的特征,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新型城镇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有以下特征:

(1)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保护农民工的利益。传统城镇化仅关注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数量,而忽视了这批人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如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常住人口后),城市病由此产生。在传统城镇中没有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导致这部分群体无法实现身份真正的转换,所以传统城镇化是不完整的,而新型城镇化则弥补了传统城镇化的缺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提高人的幸福感。在城镇化转型时,特别强调要考虑人的体验感,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处理好民生问题,促进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可以通过三点来实现农民的转变,一是对身份的认同,二是转变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三是破除思维定式,融入大城市生活。

(2)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城镇化的转型、关注城市发展状况。传统城镇化强调城乡发展应该城乡分离,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发展,刺激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户籍制度的不成熟,导致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人口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增加了城市不安全的隐患。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因此,农村地区劳动力严重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城乡差距扩大。而现在的新型城镇发展着重关注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强新农村改造,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平等享受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诸多红利,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发展需要坚持城乡一体化。

(3)新型城镇化重视城市发展质量与创新。在传统城镇化中,以牺牲乡村土地资源为代价,无节制地扩展城镇面积,增加城镇数量,导致大量土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加剧土地资源的紧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在于创新,重视城市发展质量,提高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发展的内涵和城市承载力。(www.xing528.com)

(4)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传统城镇化中只强调大中城市发展,不能适应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发挥其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带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5)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集约高效、智能、绿色、低碳”为主导。坚持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指导原则,在传统城镇化中,以“新区型”布局开始建设城镇(如“县级新区、产业聚集新区”等),从而完善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传统城镇化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传统城镇化经常会忽略人口、土地、产业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新型城镇化能够科学地规划土地、人口、产业的协调发展,强调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创新机制,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生态效益、资源的相关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友好结合。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城乡绿色发展,吸收“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科学理论。

(6)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土地与产业三者的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的构成要素是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当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三者协调统一时,新型城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人口城镇化是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导致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土地性质是将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国家。产业城镇化是指将农村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增加非农业产品的比重,促进产业转型。

沈孝强(2014)等认为,影响产业、人口、土地之间的协调与城乡经济发展、居民的平均收入、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土地资源有关。若想要实现产业、人口、土地的协调,则必须实现各要素的平衡发展。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所以要对城镇建设进行针对性发展,例如,西北部地区要提高就业率,保证住房需求;中南部地区要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孙华民(2017)认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平衡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同时,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专业转型能够为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殷悦(2015)在对江苏省(1986—2011)的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产业城镇化进行分析中提出:在短期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具有相互作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祝明明(2017)等通过分析湖北省的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其协调性,了解到湖北省城镇化超前发展,经济城镇化发展缺乏动力,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土地城镇化起主导作用,呈现出经济城镇化落后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与全国的形式大体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