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与土地变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与土地变化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乡村人口则从原来的82%下降到43%。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占用的情况和人口变化情况不同。图2.16中的3条线表示的是人口密度的变化。最上面是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里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市人口密度下降特别快;二是乡村人口在减少,但是村庄占地在增加,这是比较反常的现象。由于城市容积率的提高,人口密度也会上升,这有利于节约土地。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与土地变化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开始加速,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以后,城镇化速度更快。1978年全国乡村人口7.9亿人,城镇人口只有1.7亿人。2016年乡村人口减少到5.9亿人,城镇人口增加到7.9亿人。现在城镇人口已经成为人口的主体,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57%,超过了一半。而乡村人口则从原来的82%下降到43%。我所说的城镇人口,包括没有户籍但长期居住在城市或者在城市工作的常住人口。这些城镇人口中至少有5.5亿人,或者本人来自农村,或者出生在城镇,但父母来自农村,在1978年以后来到城镇。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人口城镇化带来的结果,首先是大量劳动力从低效率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如果你在农村有3亩地,种植玉米或者小麦,就算1亩地能收获500千克粮食,充其量收入3000元钱左右,其中扣除投入的化肥农药电力灌溉等成本,实际到手的收入仅有1000~2000元钱。如果你到城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两三千元钱,你创造的价值可能是过去的10倍以上。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原因在于农村长期以来地少人多,这么点土地只能产出这么多粮食,虽然可以增加机械、化肥等各种投入,但是土地的亩产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增产。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即便是农村人口少了,从事农业生产仍然是低效率的。如果这些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那么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幅度上升。这种劳动力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构成了过去30多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个主要来源。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平均GDP年增长率是6%左右,改革开放以后提高到9%~10%。最近几年有所放缓,但是30多年平均仍然是9.6%,比改革开放以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这3个百分点从哪里来的?是不是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了?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增长加速的主要部分不是要素投入增加带来的,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投入同样的要素,产出比过去多了。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加速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过去10来年资本投入增长很快,投资巨大,但资本产出率却在下降,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

整个改革开放期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平均每年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2~3百分点。发达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基本上可以归功于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而中国过去这30多年生产率提高,主要还不是技术进步,是资源的重新配置。

人口城镇化中的城镇又可以分成市和镇,包括县城。从城乡建设部的数据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2016年这20多年里,城市人口从1.9亿人上升到4.8亿人,同时期县城和建制镇的人口从1.4亿人上升到3.5亿人,而乡村人口从8亿人多下降到5亿多人。

图2.14 1990年以来市、镇、村人口变化(单位:亿人)

图2.14中下降的线代表乡村人口的变化;下面上升的两条实线分别代表城市人口、县城和建制镇人口的变化;虚线表示城镇人口加总的上升趋势。后者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乡建设部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口径有些不同,所以不同来源的数据会有一些差异。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占用的情况和人口变化情况不同。人口变化是城镇人口上升,乡村人口下降,而城镇占地和乡村占地都在上升。这里的乡村占地是指乡村建设用地,不包括农业用地。所谓乡村建设用地主要就是村庄占地,除了农民宅基地以外,还有村庄内部的道路、学校、商店等公共设施用地,按照城乡建设部的数据,还有一个乡政府所在地的建成区占地。它们加起来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原来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5.4万平方公里,扩大了3倍以上。县城和建制镇的建成区面积加起来,从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5.9万平方公里,扩大了近两倍。乡村占地原来是12.5万平方公里,现在是14.6万平方公里,上升幅度虽然没有那么大,但也有明显上升,增加了2万多平方公里。

图2.15 1990—2016年市、镇、村占地变化(单位:万平方公里)

城市占地面积的扩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县城和镇也有这个趋势。同时乡村人口在下降,占地却在增加,因此城乡人口密度都在下降。图2.16中的3条线表示的是人口密度的变化。最上面是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其中可能有一些数据问题,中间有一些反常的波动,因为短短几年时间里人口密度不会有那么大的波动,所以有些年份的统计数据可能有些问题,不那么准确,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是持续下降的。(www.xing528.com)

图2.16 市、镇、村人口密度的变化(单位:万人/平方公里)

县城和建制镇人口密度也在下降,但是下降速度没有那么快。最下面的线是乡村人口密度,主要是村庄的人口密度。用1990年数据和2016年数据相比,1990年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1.45万人,2016年降到每平方公里8000多人。县城加上建制镇从每平方公里7000人下降到6000人以下,乡村从每平方公里6700人下降到4000人。

这里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市人口密度下降特别快;二是乡村人口在减少,但是村庄占地在增加,这是比较反常的现象。把城市、镇、乡村占地都加起来,1990年合计是15万平方公里,2016年达到25万平方公里以上,增加了10万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密度在急剧下降,这种情况是否正常?其中有一个正常的因素,就是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在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同时城市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也在增加,这个因素导致人均占地面积上升,是一个合理的因素。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居住和商用小区的土地容积率在显著提高。所谓容积率,就是单位面积的土地能盖多大面积的房子。过去北京城里大部分是四合院和平房,假如1亩地建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顶多住十几人、二十几人。如果同样用1亩地建一座二十多层的高楼,就能住几百人。过去城市容积率是在不断提高,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替代中低层建筑。

由于城市容积率的提高,人口密度也会上升,这有利于节约土地。容积率提高的因素和居住条件及公共设施改善的因素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大体上可以互相抵消,甚至容积率的提高这个因素还要更强一些,可能导致在正常情况下城市人口密度继续上升。但是实际情况是城市人口密度在下降,因此,这仅仅用居住条件改善是无法解释的。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另有原因。

无论是根据我国过去的经验,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大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要高于小城镇(此处的小城镇是指我国的县城和建制镇),而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效率又高于乡村。城市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能够节约土地。有些人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说城市化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大城市占地会更多,所以要限制大城市发展。这是错误的。因为大城市人口密度一般情况下都高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高于乡村,所以城市化的功能是节约土地。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一个城市人口密度急剧下降的趋势?1990年全国城市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000多人,小城镇只有7000多人,前者密度大约是后者的两倍。现在城市人口密度已经接近小城镇的水平(见图2.17)。这意味着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存在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城市化节约土地资源这个功能正在逐渐丧失。另外,农村人口减少了,但是村庄占地还增加了2万平方公里,这也违反经济合理性。城市、镇、村庄合计,自1990年以来占地面积扩大了10万平方公里。

图2.17 城乡人口密度:1990年、2016年(单位:万人/平方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