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价理论依据与基准选取探析

评价理论依据与基准选取探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设置“经济能力指标A1”,其下辖3个次级指标。第一个是“经济发展层级指标X1”,使用GDP数据反映目标城市经济发展目前所处层级。根据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结构就是产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劳动力的流动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而且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布局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一致的。根据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趋同性,劳动力的转移是完成产业结构变更的推力。

评价理论依据与基准选取探析

(1)经济能力指标选取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献中,对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理解为,在保障经济体量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表现为较为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速,劳动原材料效率更高的流动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本研究设置“经济能力指标A1”,其下辖3个次级指标。第一个是“经济发展层级指标X1”,使用GDP数据反映目标城市经济发展目前所处层级。第二个是“经济增长水平指标X2”,因为城市大小、规模、人口本身有所区别,GDP数据反映的主要为经济总量,需要使用GDP增长率来测算目标城市经济的质量。第三个为“财政支撑能力指标X3”。如上文所述,煤炭资源型城市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面对的资源压力也不一样,资源禀赋尚存的城市和资源枯竭的城市所面临的转型压力不同,使用财政收入/支出比,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出目标城市当前的经济状况,目前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证自给自足,从而权衡其在经济工作转型中应采取的策略。

(2)产业结构指标选取

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对于产业结构指标模块的设计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比越高,城市进行产业转型的基础越好。在第二产业中,不同产业也需要区分对待,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优于采掘业,对于城市转型的贡献也较大。第三产业中服务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大大提升转型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设置“产业结构指标A2”,从产业的多元化角度研究目标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层次。要调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首先必须为新产业进入释放足够的空间,这就涉及旧产业的退出问题。旧产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包含建筑、装备等固定资产,流动能力较弱,如将其视为企业的成本,则该项资本投入程度越高,产业迁出该地区的难度就越大。单位面积上固定资产的投入不仅可以用于衡量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偏重,也可以作为反映旧产业能否顺利退出的参考指标,因此,设置“产业转换能力指标X4”,利用当地现存固定资产投入去衡量旧产业退出该地区的难易度。

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以煤炭行业为经济支柱,现代化的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煤炭采掘和配套粗加工是本地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情况就是在继续发展煤炭行业的同时又能够彻底摆脱煤炭资源对其的束缚,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指标设计初期准备单独对煤炭行业产出进行分析,后来在实际取值过程中发现,在标准集范围中所选取的城市均不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其煤炭行业产出占比过小,不利于比较和对照,计算结果失去了对于数据的标准化作用。故改设置“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指标X5”,为符合一般意识中数值高代表能力强的概念,令其比较更加简单和直观。取工业产出占比减掉其他行业产出占比绝对值的倒数作为参考,以此指标来区分目标城市现存行业的多元化状况,数值越小,就说明该地区的产业多元化程度越低,由工业向其他产业布局的灵活性也越差。不同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多元化的进程也必然是不同的,如果目标城市的得分高,说明该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强,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只需调节煤炭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即可。而得分低的目标城市,则可能仍然存在煤炭行业一家独大的产业结构,这时如果直接降低煤炭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来发展新产业,可能会带来知识断层和技术断层,造成旧产业退不出、新产业又接续不上的局面,最终使得产业多元化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得分低的目标城市,应先对其产业进行重新布局,引入和培育新产业,待新产业成型后,再对煤炭行业进行调整和转移。

第三个产业结构指标为“工业高度指标X6”。煤炭行业产值高、投入大,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将其与非重工业城市进行直接比较参考价值不大。该指标选取初期原准备用人均工业总产值作为度量,但发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数值普遍在基准城市的两倍以上,依旧不利于进行对比。如上文所述,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加工业占比大的城市转型基础较好,不同的工业种类所产生的附加值是不一样的,制造业、深加工业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在不适合向第一、三产业进行延伸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中,提升在第二产业中的高度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为了避免城市规模带来的先天性差异,利用人均工业附加值高低来判断该地区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高度。

第四个指标为“劳动力产业布局指标X7”,因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劳动力向新产业的顺利流动和对接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根据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结构就是产业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劳动力的流动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而且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布局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中从事工业活动的人口占比较低,那就说明该城市工业活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改变产业结构需要向其他行业分流的劳动人员也较少,对转型较为有利。因此可用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力在整体劳动力中的比重来反映目标城市当前产业设置情况和转型潜力。

第五个指标为“产业开放度指标X8”,用区域外煤炭调入量和本地煤炭产量的比值这个指标可以来反映本地资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利用供求关系来反映该城市对于产业转型的迫切程度。(www.xing528.com)

(3)人力资本指标选取

关于人力资本的模型有很多,本研究主要参考了部分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根据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趋同性,劳动力的转移是完成产业结构变更的推力。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应为从事煤炭采掘业和相关初级加工业的从业人员向以制造业、高端加工业和服务业流动加剧。此外,部分关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力资本的研究显示,部分城市的失业率已经呈上升趋势,因此在设计指标时,新兴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和接纳能力也不能忽视。因此,本研究设置“人力资本指标A3”。首先设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指标X9”。因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行业所产出的利润会被其母公司或跨国公司转移,资金外流会导致“高GDP、低收入”现象。而城市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不能够仅仅以GDP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而资源型城市受限于自身区位,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较低,所以直接比较居民的平均工资水平也不太合理,可支配收入则能更好地衡量现存居民有无离开或改变环境的愿景。其次设置“社会稳定度指标X10”和“城市化水平指标X11”,利用就业率和市区面积占比两个指标来从侧面反映当前城市的容纳状况,进而衡量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创造就业的能力,即城市留存人力资本的能力。“劳动力质量指标X12”的设计出发点是,劳动力本身的素质越高,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就越强,从采掘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转移的可能性也越高,以此来评判城市转型时人力资本的适应性。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除了留存下现有人才外,能够吸引到外部人才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设置“创新能力指标X13”,利用研发人员的数量体现城市吸纳和积累更多人力资本的能力。

(4)环境约束指标选取

煤炭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资源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严重。一方面,煤炭资源的采掘过程本身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过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淡薄,长期缺少环境保护的量化标准,掠夺式的经营最终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环境问题危害了居民的健康,影响城市的发展和提升。本研究设置“环境约束指标A4”,并设计“环境治理能力指标X14”,利用目标城市人均环保治理投资额来反映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环境约束程度。

综合以上内容,本研究设计了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如图4-13所示),该体系包含经济能力、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环境约束4个一级指标,共14个二级指标。

图4-13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灵活性评价指标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