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书记的泥土足迹:一段感人故事

第一书记的泥土足迹:一段感人故事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信访局)派驻盐池县曾记畔村第一书记禹洪亮来到小阳沟自然村村民李全家。自今年1月驻村开展工作以来,禹洪亮来过李全家十多趟,但开车来还是第一次。曾记畔村第一书记禹洪亮(右一)与农民亲切交谈“老禹来啦!走、走、走,咱屋里说。”盐池县麻黄山乡麻黄山村第一书记路修堂,被群众称为“摩托书记”

第一书记的泥土足迹:一段感人故事

2017年12月11日傍晚,夕阳的余晖引来了沉沉的暮霭。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信访局)派驻盐池县曾记畔村第一书记禹洪亮来到小阳沟自然村村民李全家。自今年1月驻村开展工作以来,禹洪亮来过李全家十多趟,但开车来还是第一次。

“老李!老李!”车停稳后,禹洪亮喊了两嗓子,不见老李的面。“老李可能喂羊去了,我们到羊圈看看。”他带着记者绕过老李的新房来到了羊圈。果然老李端着簸箕正在给羊添料。

曾记畔村第一书记禹洪亮(右一)与农民亲切交谈

“老禹来啦!走、走、走,咱屋里说。”李全热情地招呼,仿佛见到了亲戚似的。

一个星期前,李全搬入了新房,崭新的铝合金门窗、光洁如镜的地砖,客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和城市里楼房的结构布局一样。

“晌午的时候,坐到炕头上还冒汗呢。”子女不在身边,老李和老伴住的这间卧室里有一个小炕,朝阳面的窗户采光好,此刻虽然没有阳光照射,但是从老李的话语间感受到了冬日暖阳照在炕头的温暖。

新房西侧是一排面朝东的土坯房,木门已经腐朽,墙面泥坯也已掉落,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

盐池县老百姓乔迁新居笑得合不拢嘴(www.xing528.com)

“这房子有37年了,也还能住。如果不是禹书记今年三番五次地上门给我做工作,我还不想盖新房子呢。”老李说的是实话,在农村突然要让谁家拿出一两万块钱,真是难!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禹洪亮认真分析了曾记畔村的实际:曾记畔村按现有标准衡量,存在不安全住房约150套,经驻村工作队逐户走访,有危房改造意愿的群众约100户。王乐井乡政府统筹考虑,下达给曾记畔村危房改造任务116户。但到6月底,实施危房改造的群众仅有78户,佟记山、小阳沟两个自然村无一户群众参与危房改造。

危房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为什么村民没有积极性呢?禹洪亮首先找出问题的症结:村里常住户以老年人居多,而且经济条件有限,没钱盖房是个客观情况,那么主观上有没有原因呢?突破口在哪里?经过了解,禹洪亮发现住户李全虽然年岁大,但是李家家风好,特别重视子女教育,他的孙子华东理工大学上学。于是他把李全作为工作重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七趟跑下来,李全终于被禹洪亮的热情和诚意打动,用李全的话说就是:“再不实施危房改造,既拖了全村脱贫验收的后腿,也辜负了禹书记的一片苦心。”

回顾一年的工作,禹洪亮感慨万千,“不知不觉中,曾记畔村的沟沟岔岔和乡间小道上都留下了我的脚印。村道建设的工地、群众危房改建的现场……忙忙碌碌中,这一年即将过去。春去秋来,走在新修的村级柏油路上,看着伴随星星点亮的路灯,暮色中群众所建新房中透出来的灯光,我和一起并肩奋战的小伙伴们忽然有点小小的兴奋。未来任重道远,脱贫攻坚我们在路上!”

盐池县麻黄山乡麻黄山村第一书记路修堂,被群众称为“摩托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