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1952 年统计,全县基层供销社10 个、4 个厂、社员37640 人,股份129650 股、股金259300 元、干部职工545 人。基层供销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基础,也是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基础。县基层供销合作社始建于1950 年7 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至星罗棋布的全过程。1965 年,全县供销社商业系统人员编制,有10 个基层社,3 个经理部,县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农副产品采购经理部、食品什品经理部,共有干部职工545 人。

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供销社的宗旨是为农民服务。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建社初期就实行“三性”和“三大观点”(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三大观点:政治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供销社的灵魂。进贤县合作总社统一领导全县供销社、消费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一身兼两任,既承担国家任务,又为农民办实事。在国家价格优惠、资金贷款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下,将各种商品投入农村市场,达到平抑物价、减除中间剥削、保障农民供给的目的。据1952 年统计,全县基层供销社10 个、4 个厂、社员37640 人,股份129650 股、股金259300 元、干部职工545 人。1952 年县总社召开县供销合作总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推进了全县供销社的巩固与发展。后来经过几年的整顿,不断调整组织形式和经营结构,逐步由建社初期的10 个基层供销社,后建一乡一社;原由县合作总社统一领导的手工业合作社和消费社,在1955 年先后划出,随后经营的粮食、油料、生猪等购销业务,先后划归国营专业公司经营。供销社面向农村、担负农村商品零售和农副产品收购业务。据1963 年统计,全年生活资料零售额6356.9 万元,生产资料商品零售额14194 万元,实现利润26.3 万元,成为全县农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众性的商业组织。其特点:一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农民在经济上的重要支柱;二是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应”的方针,坚持“三大观点”。三是实行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

基层供销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基础,也是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基础。县基层供销合作社始建于1950 年7 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直至星罗棋布的全过程。1950 年7 月初,在进贤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办起了两个消费合作社,即着手供销合作社组建工作。县供销合作社由袁世昌任主任,吴根得、支华任副主任,下辖10 个区社,4 个厂,有干部职工308 人。1951 年成立县石灰厂和一个轧花厂,在50 年代末工业产值为179.15 万元,参与工业生产的人数351 人,固定资产为32.77 万元。

1952 年工厂并入八区供销合作社。1953 年八区供销社并入民和供销社。到1962 年,下面基层社形式又按经济区进行了调整,将原16 个国营商店,41 个基层点调整为10 个基层社,20 个供销店,1963 年增设了一个合作货栈。

1965 年,全县供销社商业系统人员编制,有10 个基层社,3 个经理部,县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农副产品采购经理部、食品什品经理部,共有干部职工545 人。基层社有:三里社、梅庄社、钟陵社、池溪社、下埠社、罗溪社、南台社、三阳社、前坊社、七里社。商品流转情况,国内纯购进为6900 万元,系统内县外调入2500 万元,省内国营商业调入6600 万元,县内供销社调入9390 万元,国内商品销售13000 万元,系统内县外调出4700 万元,年末库存5700 万元。

1968 年根据县委文件精神,成立了9 个革命委员会,即下埠供销社、三里供销社、古塘石灰厂、前坊供销社、罗溪供销社、民和轧花厂、三阳供销社、大塘供销社、民和供销社等革命委员会。

1978 年,进贤县供销合作社的建制再度恢复并与进贤县商业局正式分开办公后,基层供销合作社再度被恢复,全县设有下埠、七里、云桥、温圳、文港、南台、池溪、梅庄、钟陵、五里、前途、三阳、架桥、前坊、捉牛岗、茅岗、张公、三里、衙前、白圩、罗溪、二塘、李渡等23 个基层社。(www.xing528.com)

附:1.进贤县供销社各基层社供销网点设置情况

2.进贤县供销社历年社员入股情况统计表

进贤县供销社各基层社供销网点设置情况表

续表

进贤县供销社历年社员入股情况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