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和村: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共同走向小康

五和村: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共同走向小康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五和村有14个农业合作社、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8户农户,要想全村百姓致富,那就要壮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结合现有产业,五和村将“文、农、旅”相融合,每年3月都要举办“五和梨花节”。2019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五和村做了专题报道,以“小梨花大产业,春赏花夏摘果”为主题的五和梨园亮相全国人民面前。

五和村: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共同走向小康

“和风吹,梨花香,绿水长长,鱼儿跃池塘家风扬,情意长,勤劳善良,人和家业旺……”一首《爱在五和》将我们带入了情境之中。一眼望去,满山雪白的梨花争相斗艳,三三两两的游人驻足休憩。驱车沿路行驶,沿线的美景映入眼帘,五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落后贫穷的穷山沟了。

万东镇五和村地处万盛城区西北面,距万盛城区6公里,面积8平方公里,东接新田村,南连六井村,西邻金兰小桃园,北靠青山湖。多年来,交通不便、出行困难成了村民的第一难题,虽有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强大背景”,但这样的背景却未给五和村带来实质性的“福利”,这促使五和村急需找到自己的“出路”。

由于地理条件受限,没有致富的产业和路子,导致产业发展落后,村民经济收入低。2014年,五和村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由于条件落后,光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52户214人。

树立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面对眼前泥泞的山路,五和村领导班子克难攻坚,积极引导村民筹资出力,在万东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五和村村支“两委”班子带头行动,村民齐心协力,出地的出地,出钱的出钱,很快便挖好了机耕道并实施了硬化;路修好了,交通便利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发展成了全村的第一要素,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致富的强烈愿望。

同时,依托村集体土地,五和村开始了自己的产业发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五和村开始引进产业,发展项目,壮大村集体资产,先后发展了“五和梨”“五和菜”“五和果”,带动村民利用自己的土地种植黄花梨、桃树李子树等,引进产业大户发展杨梅葡萄猕猴桃等果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产业有了发展,经济收入有了提高,村里不少人有了创办农家乐的意愿。涌现出了像淳光辉、沈朝梅、何成兰、刘道强、刘绪群、袁中华等一批致富能手,率先开始了创业之路,为村民树立了榜样,带动了五和村旅游和产业多样化发展。(www.xing528.com)

发展一个,带动一个,发展一片,全村致富。目前五和村有14个农业合作社、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8户农户,要想全村百姓致富,那就要壮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说干就干,2019年,五和村以苦竹沟社为试点,率先成立了果之绿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引导苦竹沟社农户以土地入股,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标准,结合各类项目建设,探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是全区第一例土地入股的专业合作社。当年,贫困户就享受到了分红,大家的信心更强、干劲更足。

现在的五和,已拥有主导产业“五和果”“五和鱼”“五和菜”,全村有精品果园2000余亩,主要种植梨、桃、杨梅、樱桃、葡萄、猕猴桃、李子等;有清水鱼塘600余亩,清水鱼垂钓基地2个;蔬菜种植基地300余亩,蔬菜大棚基地1个。除此之外,还成立了五和旅游公司,培养了种养殖大户,开发了扶贫车间,为当地经济带来效益的同时,也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难题,实现效益与就业双丰收。

产业有了发展,经济有了提升,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要得到充实。结合现有产业,五和村将“文、农、旅”相融合,每年3月都要举办“五和梨花节”。来自重庆各地近30万游客慕名而来,就为一睹五和梨花的芳容,梨园文化与传统戏曲的无缝衔接更是为五和梨园植入了西游记、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2019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五和村做了专题报道,以“小梨花大产业,春赏花夏摘果”为主题的五和梨园亮相全国人民面前。在党工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五和村的文化产品日臻丰富,一首《爱在五和》描绘出五和游子对家乡的情谊和怅惘,一曲《五和赋》展现出五和村这片土地的厚爱和向往,一场《五和村里说“五和”》演绎出五和乡亲其乐融融、携手奋进的愿景和风采,这一文一曲一戏作为载体,凸显出五和悠久绵长、厚德载物的文化氛围。

随着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产业培育、旅游扶贫等政策逐步落实,五和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行走在五和梨园中,驻足眺望,满山梨花如雪似玉,美景尽收眼底。如今的五和,早已不再是昔日那道路泥泞不堪,天黑行走摔跟头的穷山村;如今的五和,交通四通八达,天然气进村入户,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焕然一新,产业蓬勃发展;如今的五和,正向着“开放、富裕、文明、法治、美丽、幸福”的方向砥砺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