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实现知行合一?——王阳明与心学

如何实现知行合一?——王阳明与心学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首先,知与行的分离并不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个人如何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实现知行合一呢?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致良知”。有了良知,还要在实际行动中来体现,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如果引申开来,“知行合一”也可以带给世人更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如何实现知行合一?——王阳明与心学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学习各种知识,认识各种事物,从事各种行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离不开“知”和“行”,也就是思想认识与行为实践。

人的思想认识与行为实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历史上以宋代大儒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主张“知先行后”,将知和行截然分为两部分,认为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并由此造成了重知轻行的不良学风。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张知与行不可分离,不过他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无论知与行孰先孰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相关研究的深入,知与行不可分离已经是社会共识。那么,知与行为什么不可分离呢?

首先,知与行的分离并不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知与行的分离必然会导致重知轻行,或者重行轻知,这样就割裂了人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要么会造就只会读死书、动手能力差的书呆子,要么会导致“知识无用论”,重实践轻理论,只知道傻干蛮干的现象。

其次,知与行的分离会导致认知扭曲、人格分裂。人的思想认识与行为实践如果不能统一,就会出现“假道学”和“伪君子”现象。那些心口不一、口蜜腹剑、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其实就是人格分裂,存在人格障碍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华山派掌门人岳不群号称“君子剑”,在外人面前是光明磊落的谦谦君子,实则却是一个阴险龌龊、心如蛇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人毫无底线的小人,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格分裂、认知扭曲的人,能力越强,影响越广,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下场也一定很悲惨。(www.xing528.com)

最后,知行不一的扭曲现象只会败坏社会风气,加剧社会的撕裂感,无法营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教育和成长环境,导致阶层固化和社会底层群众的上升通道受阻,出现人才断层的社会危机。

个人如何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实现知行合一呢?

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致良知”。所谓“良知”,是“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是道德意识和心之本体,是天之道。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有心理意识,并可以判断和选择自己的行为。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人人都具有,“致良知”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认识和行为,明辨善恶是非,不失本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至于被外物所驱使、所奴役。有了良知,还要在实际行动中来体现,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如果引申开来,“知行合一”也可以带给世人更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比如,学以致用。人活在世上,为什么要受教育?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十年寒窗,挑灯夜读,衣带渐宽终不悔,难道还真是古语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学习并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能有机会在社会上应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所锻炼出来的能力。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这一辈子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读书破万卷,却不能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输出任何价值,还不如扔下书本,扛起锄头去耕地种粮食。只有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学习,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接地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