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定义及其重要性

环境定义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可以发现环境有如下特点。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多层次、多单元的环境系统,是一个各类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是多种环境成分的统一体。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环境的变化给人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人们所关注。

环境定义及其重要性

1.环境的概念

环境一词在现代社会中使用的范围较广、频率很高,环境的含义在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就一般理解而言,环境是指与某特定事物存在关联的所有其他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做了明确的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由《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可以发现环境有如下特点。

(1)环境所对应的主体是人类。

(2)环境一般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

(3)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环境的组成因素是物质的,而不是非物质的。

2.环境的分类

根据环境的构成要素,可以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虽然受人类活动影响,但总的来说,仍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着。自然环境按其主要的组成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环境,以及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如森林、草原、其他野生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矿产环境等。社会环境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社会环境则可以分为文物古迹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环境、乡村环境等。

根据环境的功能,环境可以分为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和全球环境等。

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多层次、多单元的环境系统,是一个各类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是多种环境成分的统一体。在整个环境系统中,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实现了生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相互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处于稳定状态,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内部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适应协调的,此时物质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相反,则会出现生态系统内部的紊乱,严重时导致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断裂,危及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环境是人类生活、生产、福利改善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基础。环境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环境的各要素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空间;环境是人类居住和开展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娱乐活动的场所;环境吸收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服务,如呼吸的空气、太阳光照和热量、愉悦的色彩、自然景观等。但是,环境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危害,如洪水地震海啸台风等。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范围遍及全球,甚至已到宇宙空间,活动强度也越来越大,地球上已经很难找到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从而也导致了环境功能的变化。

3.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环境的变化给人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害。环境问题的出现有人类作用和自然作用两个方面。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环境,致使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后给人类带来灾难。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人们所关注。(www.xing528.com)

(1)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5的降水叫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2)臭氧层破坏。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千米~50千米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会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另据美国环保局估计,大气层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紫外线辐射增强,对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也令人不安。有人认为,臭氧层被破坏,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臭氧层的破坏,将使地球上2/3的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紫外线辐射增强,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生物锐减。地球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学家把这称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标志。如此众多的生物,是自然界长达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物种的灭绝。近几个世纪,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以下7种人类活动造成的。

①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环境的破坏;

②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

③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

④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⑤无控制旅游;

⑥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

⑦全球气候变化。

(4)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指主要经由人类活动而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环境,并能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或能量。人们在海上和沿海地区排污可以污染海洋,而投弃在内陆地区的污物亦能通过大气的搬运、河流的携带而进入海洋。海洋中累积的人为污染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危害深远。

(5)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来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6)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的污染有两类:一是自然污染;二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

(7)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是指土地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的侵入,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按污染源不同,可分为工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4类。工业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渣、废水、废气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的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