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创意过程中实现双态切换?

如何在创意过程中实现双态切换?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创意过程管理就是要管理好这两种状态,并适时地在两种状态之间相互切换。人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种特殊的无意识状态。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珍妮弗·威利认为,“精神过度集中可能会妨碍创意工作或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威利教授提出适度醉酒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横向思考能力,这一观点受到了好几代美国人的欢迎。这两种状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脑电波。

如何在创意过程中实现双态切换?

FLICK THE SWITCH

创意进行重新混合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我们精力集中地分析计算,有时又需要我们思绪无意识地驰骋神游。这两种状态分别对应着两种情绪。在前一种情绪中,人们对周围事物高度警觉;后一种情绪恰好相反,人们会忽略周围事物,甚至像在做梦。而创意过程管理就是要管理好这两种状态,并适时地在两种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这与我们对睡眠的理解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我们每个人都要睡觉,也明白“睡着了”的意思,但对于睡眠到底是什么,目前医学或心理学尚无统一定论。人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种特殊的无意识状态。然而从无意识到睡眠状态,再从睁眼到清醒,这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呢?我们又可否把这一过程从清醒状态再扩展到创意力(being creative)状态?换句话说,创意是否属于一种独特的、高度多样化的意识状态?

心理学家荣格(C.J.Jung)遵循弗洛伊德的理论,把这种精力集中且高度清醒的意识状态(第一种状态)描述为“情绪高度紧张的时刻(moment of high emotional tension)”,把大脑神游的状态(第二种状态)描述为“想法如梦境图像般在脑海里逐一飘过的沉思状态(state of contemplation in which ideas pass before the mind like dream-images)”。他相信这一过程是可以被管理的。爱荷华大学的范·艾伦(Van Allen)神经学讲座教授、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也提出了存在、意识和创意的循环关系。他发现,当人的思想无边无际地自由驰骋,而不局限于陈旧的知识或僵化的逻辑时,就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测试发现,相比精神高度集中(focused)状态,当人们处于走神(wandering)状态时,大脑往往更容易以一种惊人的方式将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的创意产能更高。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珍妮弗·威利(Jennifer Wiley)认为,“精神过度集中可能会妨碍创意工作或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威利教授提出适度醉酒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横向思考能力,这一观点受到了好几代美国人的欢迎。(www.xing528.com)

这两种状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脑电波。类似梦境的状态对应的是更低、更慢的阿尔法脑电波,每秒振荡4~8次或8~12次(赫兹);意识清醒或精力集中的状态对应的是频率更高的β脑电波,每秒振荡12~15次或15~18次;以及更高、更快的伽马脑电波,每秒振荡25次以上。当脑电波呈稳定的伽马波时,大脑处于精力异常集中的状态,当脑电波呈缓慢的阿尔法波中夹杂着少数伽马波峰值时,大脑处于横向思考的状态。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说:“对于在画板前的艺术家,或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当期待中的、难以达成的目标即将达成时,创意瞬间就会突然出现。”在《心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一书中,他把“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的状态描述为“技能胜任挑战”(skill matches challenge)。神经生物学家查尔斯·谢灵顿(Charles Sherrington)认为,人脑是一台“魔法织布机”(enchanted loom),它编织着外部世界的图像。我们的想象力(imagination)试图将每个新形象(image)与我们已知的东西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相应地做出调整。创意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多种过程的混合。我们需要明确的理性和主观的梦想,并将我们所知道的与真实的和可能的事实进行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