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华二月二活态保护可持续路径

双华二月二活态保护可持续路径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目前由乡镇政府和民宗局等官方力量共同承办,为节日的开展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目前获得了较好的保护发展成效。

双华二月二活态保护可持续路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对节日展开了相关的系统性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认为应该充分发挥被保护对象的价值,甚至要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对作为非遗重要类型的传统节日进行保护应该是动态的“生产式保护”,要主动融入实际生活和生产[19]。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三大原则,我们需要厘清非遗保护中继承与创新、历史与当下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非遗保护必须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历史风貌,不能丢失非遗项目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另一方面,非遗保护在延续古老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必须使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建立起真实自然的内在联系,促使它们真正进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20]对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的传承保护,需要秉承“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原则,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从民众的真实生活出发,尊重节日的文化生态,协调节日中各方力量的关系,让双华“二月二”会亲节在新的时代中得以活态地传承发展。以下是笔者就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做出的几点思考。

首先,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出发。节日习俗并非一成不变,其内容、职能、主体等,都随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不断流动。“传统民俗”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民俗事象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当中。[21]因此,对会亲节的保护要尊重文化生态的变化,遵从当地民众的生活发展及心理需求,顺应其中的生活逻辑。不需要为了恢复所谓的“传统”而强制严格遵循过去的所有形式,但也要有意识地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让他们增强文化保护意识,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将会亲节的来历、节俗等传递给下一代。因为节日只有保持民众信仰的基本特质和文化内涵,才能作为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其次,协调官方力量与民间主体的关系。一方面,地方需要依托政府的力量为节日文化的保护搭建良好的平台,如对会亲节进行影音资料收集、文本资料整理、民间艺人培养扶持等。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关照到节日的主体力量依旧是当地民众,对节日的保护必须充分调动发挥本民族民众的主体性,避免非遗保护中政府力量的过多介入导致对节日的“保护性”破坏。双华“二月二”会亲节目前由乡镇政府和民宗局等官方力量共同承办,为节日的开展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目前获得了较好的保护发展成效。(www.xing528.com)

最后,合理创新利用节日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正视节日文化的创新,在保留原有节日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适当为传统节日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综合培育节日的经济、社会、文化功能,把节日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但也要防止对节日商业化、标签化地过度开发,不能任意加以改造使其丧失其中的集体文化记忆,要突出民间节日的地方化和乡土性。要避免搞形式主义和机械化,从而把节日办得有声有色,以达到宣传地方文化和丰富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