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月二龙抬头,成华客家始祭祀

二月二龙抬头,成华客家始祭祀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二月初二,即“龙抬头”的日子,部分客家人就从这天开始天象祭祀;而春分作为节气,代表着大地开始复苏,农事开始忙碌,部分客家人也会选择这天开始祭祖,直到清明节前一天。所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清明节前一天,是客家人祭祖的时节。客家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开始祭祖的习俗由来已久,一些客家人也会选择在这天后的第一个周末或者第二个周末进行祭祖,这大多依据自家的时间协调与安排。对于冬祭,主要是指冬至这天的祭祀。

二月二龙抬头,成华客家始祭祀

客家人自古以来都有着敬祖祭祀的习俗,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人类对神灵的尊敬及对鬼魂观念的执迷。虽说如此,但他们对祖先的崇拜更高于对神灵的崇拜。为避免战乱,自西晋客家人第一次大型迁徙以来,他们就有了一种有乡不能归、有家不能回的思念与忧愁。随着迁徙次数的增加,使得他们对故土更加留恋。每一次迁徙,开基始祖都是整个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人,这也使得客家人对家族中的开基始祖或有功德之人甚为崇拜。族人长期对他们进行祭拜,通过祭祀的方式饮水思源,祈求先祖保佑,福荫子孙,同时用此加深族人的血脉关系,巩固族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增强凝聚力。

农历二月初二,即“龙抬头”的日子,部分客家人就从这天开始天象祭祀;而春分作为节气,代表着大地开始复苏,农事开始忙碌,部分客家人也会选择这天开始祭祖,直到清明节前一天。所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清明节前一天,是客家人祭祖的时节。

这个时节,东山上的客家人会早早起床准备祭祀的香蜡钱纸和鞭炮等,然后带着妻儿老小,一同前往先祖们的坟地,住在城区的客家人也不例外。农历二月初二,不仅是他们开始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回家的日子。

住在成华区新华公园旁边的客家人张彬先生,提前一天邀请我去东山上的洪安乡参加他们的祭祖仪式。天刚蒙蒙亮,我也如许多客家人一般,赶往东山。农历二月初二,寒冬已经过去,李子花、樱桃花遍布山间。因为地处浅丘,山峦起伏不大,花丛在起伏之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层淡淡的白雾缥缈其间。四面八方传来的祭奠先祖的鞭炮声忽远忽近,回响传遍山际。

客家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开始祭祖的习俗由来已久,一些客家人也会选择在这天后的第一个周末或者第二个周末进行祭祖,这大多依据自家的时间协调与安排。

他们的祭祖十分讲究,有庄重的仪式和流程,每个家族都由一个德高望重的总理(即总管理事)提前安排好祭祀的时间,然后统一告诉所有族人。祭祀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仪式。

▼客家人祭祖 张兴渭摄

祭祖的时候大多由宗祠总理主持仪式,部分宗族也会选择德高望重的最年长者进行主持。将提前准备好的艾蒿馍馍、钱纸等祭品摆放好,将香、蜡点燃,并念祭文。祭文是客家人祭祖时必不可少的内容,其中包含被祭祀者的生平、事迹等。这一环节中,后辈们需全部跪下,以示对先祖的尊重,然后在主持的指挥下行礼。许多家族这一天中并非只祭祀一位先祖,如需祭祀多位,则需要根据先祖的辈分、出生年月等信息按顺序祭祀,以示对先祖的尊敬。

田野间的祭祀仪式结束后,主持人会带着族人们回到祠堂,再进行简约的祭祀仪式,背记祖训及家规等。

祭祀这天,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吃“坝坝宴”。所有来参加祭祀的族人,都会交伙食费,按人头算或按户算,以供这天所有祭祀的费用,包括伙食费、祭祀用的物资费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家族,还会邀请表演团队热闹一番。(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些大户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会筹钱在祠堂周边购买土地,由族人选出专人进行管理,用以种植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每年祭祀所需的费用,都出自这块土地所产的经济作物或者粮食,这样就不需要各家各户每年再出钱。据客家家谱《西郡邓氏族谱》里的“祭田地记”记载:

盖礼有四,祭居一焉,奉先思孝,典莫盛于斯。然曷以内其诚,外尽其礼,俾祀典久远之不废哉,其必有祭田地而后可也。自古天子富有四海,尚置籍田,秉耒躬耕,时给荐飨。逮卿以下必有圭田,使得禄分,以各有申报本追远之意。予族于道光年间族祖伯叔等始倡首而开垦地一段于祖山前,接踵阖族定议,招客栽种收租,聚集地租,聚会之公顷。于咸丰三年买置祭地二段,约计一亩有零。祖茔附近又于同治二年,买置凉水井幺店铺面草房屋八间,旱地基址阴阳二宅,约计一亩有零。祖茔附近具有契券,笔载分明。每年阖族公举四人管理祖茔,收租承办,庶几春秋享祀之际,于以具粢盛、牲酒、庶馔之仪,至丰洁也;于以集族姓宴饮,敦肃雍之风至便益也。每岁户首督管租钱,支费清楚,无有侵渔,又处置之善也。然公祭既毕,之一各枝各派又有私会、私祭,分荐以亲,一支法良意善……[1]

1950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出现,所有用于祠堂的土地都被收回,这样的习俗也被打破。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成华客家的祭祀分为春祭和冬祭两个部分,春祭即指春分至清明节间的祭祀,冬祭则是指冬至时候的祭祀。

春祭时,主要是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从春分或者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到清明节前一天结束。若正值清明节这天时,人们就在祠堂里面祭祀。祭坟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讲究,比如没有后代的孤坟,是在清明节这天墓祭,旁系后代们会去给坟的主人点香烧纸;而对于新坟,人们则主要是在春节的时候祭祀。

对于冬祭,主要是指冬至这天的祭祀。冬祭虽然不如春祭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的祭祀是必须进行的,且必须在冬至前一天将祭祀仪式完成,因为有着“关冬至门”的说法。冬至是我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早在汉朝时期,就已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唐宋时期,冬至则是祭天祭祖的日子,天子在这日祭天,百姓则在这日祭拜祖先,客家人称为“完福”。客家谚语也说:“冬至在月头,么被不用愁;冬至在月腰,有米么柴烧;冬至在月尾,冻死老乌龟。”这讲述了时间与节气的重要性。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冬祭这一习俗开始逐渐消失,直到现在,成华地区的客家人只保留有春天的祭祀习俗。

【注释】

[1]李全中编:《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