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华客家:鸟米粿节享受桂花馍馍

成华客家:鸟米粿节享受桂花馍馍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桂林村的客家人习惯用棉花草作为馍馍的原料。在桂林社区及整个成华客家地区,艾蒿馍馍依然保留在最传统的阶段,即祭祀与美食的结合。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清明节前一天,都是客家人祭祀祖先的日子,制作艾蒿馍馍的时间与其相当。桂林社区客家人的鸟米粿节,不仅仅是一种欢愉的节日,更是一种能从齐心协力制作馍馍中体现出他们质朴、勤劳、团结的生活本性的传统。桂花林下,结庐开荒。

成华客家:鸟米粿节享受桂花馍馍

这日正值春分,3月的天亮得依然有些迟缓,还未待它亮开时,我已从南边的华阳出发至龙潭寺的桂林社区,到达时还未至八点,但整个社区已经热闹非凡。三百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跟随他们上川的食物——艾蒿馍馍也会“咸鱼大翻身”,成为民众欢庆节日的一种食品,可现实就是这样,艾蒿馍馍随着客家人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成为传统饮食的一种演变物。

“鸟米粿”这一词来源于客家话的音译“niaomiguo”,即艾蒿馍馍,在西南官话中属于一个新造词汇,“鸟米棵节”也是一个新兴的节日。对于桂林村的客家人来说,这次的鸟米粿节,充满着无限惊喜、欢乐与期待。春风吹拂着他们,被柔软了的心,似乎还停留着艾蒿发芽后的一抹鲜嫩的情怀。

在桂林社区的主会场,舞台周边的工作人员和表演者紧张地进行着彩排,顺着街道走去,许多客家人都在忙碌地包制艾蒿馍馍。为了欢度这次节日,十几家村民将自己的餐馆或者铺面都腾空让出来,便于大家集体制作馍馍。桂林社区成立以前,这里属于桂林村管辖,整个村子被划分为若干小队,这天前来包制馍馍的居民,全部按照以前的小队分布,每个小队一间铺面,并配置有蒸炉、蒸锅等用具。

艾蒿馍馍,是客家人独有的一种食物,由艾蒿和糯米制作而成。每年春分开始,春回大地,气温逐渐转暖,地里的艾蒿开始抽出嫩嫩的叶子与茎秆来,这时的客家人就要开始忙着制作馍馍了。其中制作馍馍的艾蒿,在成华地区又分为几种,比如棉花草或者大小艾叶等。棉花草的学名叫作鼠曲草,菊科,拟鼠曲属,与大小艾草同科而不同属,但客家人将它们统称为艾蒿。艾蒿开春后开始生长,清明过后逐渐长老。当棉花草开出一种金黄色的小花时,就不能作为艾蒿馍馍的原料了。桂林村的客家人习惯用棉花草作为馍馍的原料。

活动现场的客家阿姨们告诉我说,艾蒿馍馍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按比例将糯米和饭米配置好磨成粉,然后将采摘回来的艾蒿鲜叶洗净,用开水将其烫熟、捣碎,倒入提前磨碎的米粉中,加入适量的水,混合揉捻,直到将艾蒿与糯米完全混为一体。馍馍的馅儿由腊肉咸菜等构成。腊肉洗干净后切成小丁,加入前一年春天制作好的咸菜(盐菜)等,搅和成馍馍的馅儿。馍馍的包制过程很有趣,需要将揉捻好的艾蒿糯米团子分为若干小坨,然后用手掌压平,放在手心呈平托状,将馅儿放进去封口、包好,一个艾蒿馍馍就成了型。其实包制馍馍的步骤并不复杂,类似于春节时人们包制汤圆,只是要做得有模有样,也需要讲究一定的力道,是熟能生巧的事情。包裹馍馍的材质是玉米壳,每年人们在掰玉米的时候,都会精心挑选出较好的玉米壳,晒干后储存起来,待第二年开春时做艾蒿馍馍用。这样制作出来的艾蒿馍馍,不仅有着艾草的清香,腊味的香浓,还有使用玉米壳包装的环保与生态功能,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风味十足。

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专程从市区请假赶回来参加节日,说在他小的时候母亲经常会制作艾蒿馍馍,但顽皮的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学做,如今有机会回来体验这一过程,感觉十分美妙,而望着两鬓已白的母亲,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村民们包制好的艾蒿馍馍 朱玉霞摄

虽说桂林社区的鸟米棵节才属第一届,但其背后的历史与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几百上千年前。南宋末年,客家人为躲避战乱,迁徙至闽粤赣交界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食习俗,可南方地区的气候及环境与中原地区相差太远,中原的面食与南方的大米,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种类。客家人根据大米的特性,制作出了米类的衍生品——粿。这种棵最早作为供品用于祭祀,后来逐渐普及到生活之中。

在闽粤赣地区,每个地方根据当地的饮食、习俗和植物等特性,制作出不同的棵来,也有许多地方根据时节的不同制米粿,形成一种“时节做粿”的习俗。米棵贯穿他们的春夏秋冬,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食物。在桂林社区及整个成华客家地区,艾蒿馍馍依然保留在最传统的阶段,即祭祀与美食的结合。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清明节前一天,都是客家人祭祀祖先的日子,制作艾蒿馍馍的时间与其相当。人们用馍馍祭奠祖先,表达哀思,并告慰先人。

桂林社区客家人的鸟米粿节,不仅仅是一种欢愉的节日,更是一种能从齐心协力制作馍馍中体现出他们质朴、勤劳、团结的生活本性的传统。从我到达现场见到钟洪强先生开始,他就一直忙着没有停下来过。从包馍馍到用记号笔在每个手提袋上写下每队每户人的名字,他都春风满面、格外开心。接受采访时,他说往年没有这个节日,自己都会在田野里扯上几把艾蒿回家做馍馍,除用以祭祀外,有时下地干活也带上一些,方便美味,且经得住饿。如今,随着土地被陆续征用,人们也很少有机会再将馍馍带出去充饥,现在有了节日,对于桂林社区的客家人而言,是难得的欢聚与幸福。

钟洪强的祖先以前在龙王场定居,后因龙王场一带土匪出没,在听到可能被绑票的风声后,爷爷连夜带着一家人迁往桂林社区,之后就一直生活于此。桂林社区的客家人在这里繁养生息了三百多年,具有浓厚的客家情节。为了这次节日,成华区从事教育事业的刘小葵先生还特意写了一篇《客家颂》,梳理出成华客家人的来龙去脉及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艾蒿馍馍蒸熟后,村民端出来供人们分享。 朱玉霞摄

黄帝苗裔,河洛繁滋。中原士族,百朵千枝。

痛哉永嘉,五胡乱华。唐末黄巢,满城金甲。(www.xing528.com)

元蒙铁骑,踏碎天阙。衣冠南渡,定居闽粤。

饱经沧桑,血流泪洒。山遥水阻,依然挺拔。

明清战乱,轮番碾压。西蜀人烟,十无其八。

天府沃野,静待犁铧。携老擎幼,背井离乡。

千里跋涉,辛酸备尝。落籍华阳,龙潭寺旁。

桂花林下,结庐开荒。分枝散叶,续立祠堂

祖宗遗训,毋敢相忘。崇文兴教,勤于农桑。

取之有道,能工能商。礼义廉耻,四维必张。

孝友睦亲,恪守伦常。风俗依旧,春烝秋尝。

中古音韵,千载不忘。舌尖美食,米粿飘香。

今我桂林,客家兴旺。李林陈张,钟廖刘黄。

范曾何魏,邓周冯王。罗蔡赖苏,福祚绵长。

时逢盛世,共建共享。客家精神,永世传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