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家人的丧葬礼俗,成华客家,观念延续了中原汉族的传统

客家人的丧葬礼俗,成华客家,观念延续了中原汉族的传统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延续了中原汉族的观念,他们相信灵魂不死,讲究福、寿、孝、丧的礼仪,且很重视风水。比起其他礼俗,客家人的葬礼比任何一个礼俗都要显得庄重与严肃,客家人常说“死者为大”。这样的“大”,不仅体现于人们对死者的尊重中,更体现于葬礼的细节之中。报丧,是指丧家一一向亲人、邻居、好友等告知死讯、丧期及何时安葬等信息。据客家人的说法,穿红色后人会吐血,穿棉衣后人会得病。

客家人的丧葬礼俗,成华客家,观念延续了中原汉族的传统

在成华区客家人邓永发的手上,收藏有一本《西郡邓氏宗谱》,谱中记载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一则亮爜所写的关于丧葬礼俗的内容,其中有记载:“古语有言,千里江山一向间。”这句话提及风水里的二十四山向,如果将山向使错,则是大凶。这里的山向,是吉凶兴败,泥水能否正常流出的主要原因,倘若稍微有一点差错,出现误差,就算是吉祥之地,也会适得其反。

人们为父母选择安葬之地,不管家里有几个兄弟,都必须要请明师来算黄道吉日定下葬日。

亮爜在书中还告诫后人说,如果家中有学堪舆之术的,千万要慢慢寻访,谨慎处理,且要找好的明师进行指点,得到其中的妙法,才不至于误己又害人。

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延续了中原汉族的观念,他们相信灵魂不死,讲究福、寿、孝、丧的礼仪,且很重视风水。古人认为,人活着是因为灵魂附体,而人的肉身死后,灵魂会脱离肉体单独存在,具有超人的力量,可以护佑后世子孙,所以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比起其他礼俗,客家人的葬礼比任何一个礼俗都要显得庄重与严肃,客家人常说“死者为大”。这样的“大”,不仅体现于人们对死者的尊重中,更体现于葬礼的细节之中。

客家人并非只有在人过世后才开始准备过世后用的物品。许多人年过三十后,就开始选木材为自己制作棺材,称“寿木”或者“寿器”,表示添寿加福。除为自己准备外,也为家里的老人准备。棺材板拼合后,用桐油石灰膏将所有的缝隙填补好,内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层层贴好,使其滴水不漏。棺材上的油漆分为黑色和红色两种,根据各地和各家的习俗上色,然后再在两头分别画上图案,大的一头写上“福”字,小的一头写上“寿”字,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字样,然后储存在家里空闲的位置。除去棺材,寿衣、寿鞋等,也会提前准备好。

在客家传统习俗里,人满六十虚岁后,因为老、病而终的人都算是寿终,人们称之为“喜寿”“喜丧”或者“白喜事”。在老人快要过世时,孝男孝女会纷纷从各地赶回来见老人最后一面,聆听遗嘱,表示孝顺,不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者,都会深表遗憾。老人过世后,孝男孝女大哭一场,一边哭一边点燃升天炮(也称落气炮)来告慰天地,也告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同时焚烧三斤六两的“倒头纸”。相传人去世后,其灵魂会在阴曹地府与其他魂魄相聚,然后经过“三殿六司”,一殿一斤钱,一司一两钱,同时桌子上还要用土碗装上生米,插上香,点上蜡烛。在老人弥留之际,孝男孝女会为老人穿上寿衣,以前有“上六下四”一说,即上身穿六件衣服,下身穿四条裤子。

待以上事情处理完毕后,后人请阴阳先生看日期,根据亡人的生辰八字来选定何时安葬,同时还要为亡人选择安葬的地方,选地这件事情特别重要和严肃,需要根据墓葬的风水来确定各类细节。客家人认为,亡人的墓穴及风水会直接关系到能否保佑后人平安、顺利、福气、发达等,所以在地方确定后,阴阳先生还会根据亡人的生辰八字和孝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墓穴的方位,最终确定何日何时进行安葬。这样的讲究,不仅是对亡者的尊重,也在心理上起到告慰的作用。待安葬的时间和地点全部确定完毕,孝子孝女则开始进行报丧。

报丧,是指丧家一一向亲人、邻居、好友等告知死讯、丧期及何时安葬等信息。以前在通信不发达的时候,都是孝子挨家挨户前去报丧。如果亡人是女性,则需要第一时间通知娘家的舅父,然后依次报丧。报丧的时候,不能直接进入别人家里,需要将被告知的人请出屋外告知事情。被告知的人会给报丧人一个“红包”,方可邀请报丧人进入家中。而今,随着通信的发达,大多通过电话或者互联网的方式第一时间告知亲朋好友,但通知亲人的顺序依然如从前一样讲究。亲人收到报丧后纷纷从外地赶来吊唁,邻居也会抽时间前来帮忙。

据《十陵纪事》一书中的记载,客家老人过世后,后人除去报丧、准备伙食等事情,对老人遗体的处理仪式也很重视。客家人讲究寿终正寝,死者刚刚去世,就要给他穿上提前准备好的寿衣。寿衣根据男女分单双,即男双女单,最里面穿白色衣裤,其他的就随意穿,但忌讳穿红色和棉衣。据客家人的说法,穿红色后人会吐血,穿棉衣后人会得病。除此之外,亡人的寿衣也有讲究,一律不带扣子,有扣子的地方就用布带子对绾而不打结,裤子的腰带用白线代替,袜子用白布,鞋子用黑蓝色布,鞋底一律是白色,鞋底前后粘上七个用黑布剪成的圆布块作为鞋钉,意使亡人穿上后走路不滑到。同时,亡人的头上还要裹轻纱布作为帽子。(www.xing528.com)

将亡人的寿衣穿好后,要用一块六尺长的白布,将其身体平放在上面,以便使其尸体僵硬后再平放于门板上,这个仪式叫作“倒单”。“倒单”用的白布叫作“兜尸布”,入棺后就叫作“明席布”。“倒单”时,亲人们要清点亡人的遗物,同时将死者去世时所睡的床倒立起来。若亡人为孝子孝女的父母,遗下的衣物都会被子女平分,叫作“衣食俸禄”,同时,如果老人是病逝的,还要将老人生前用的所有与药有关的物品全部甩出去,以示甩霉气。

“倒单”仪式结束后,需在棺材里先放入柏树枝、草纸铺平,然后铺上“明席布”,随后根据亡者的身高,每个关节都做一个圆形布块,铺垫于下面,再根据亡人的年龄,一岁一条,依次放上用白纱做成的“备线”。最后将亡人遗体放入棺材中,如果去世之人为男性,则放入棺材正中偏左,如果是女性,则放入正中偏右。亡人在入棺时,需要放置一些衣服进去,以便亡人在阴间可以换洗,同时也会放一些金银首饰等随葬品进去。亡人身上的外层一定是被盖,不管有多少床,最上面的一床一定是孝子为其特制的有芯棉被。在亡者的嘴里,一般也会放上“含口银”,手上拿着馒头,寓意到了阴间可以使用。最后在棺材下方垫放四块泥砖,出棺时孝子将砖往内翻,孝女往外翻,各求亡者护佑。

在以上所有仪式准备完毕后,做道场这一过程必不可少,以示对亡者的孝心。道场的时间可以分为一天一夜、两天两夜或者三天三夜,时间一般会根据丧期的时间安排和主人的经济实力来定夺。中间安排有开坛、参龙、参社、请五方、念经等仪式,每个仪式都有固定的程序。

待时间已定,出葬当日的天亮之前,会有两个人打着火把,沿着即将上山要走的路走一遍,意思为亡人上山照路。打火把照路的人不能沿着原路返回,需要走其他路回去。随后,抬丧的人就按照这条路将亡人抬上山。抬丧的人被称为“抬倌”或者“丧夫子”。抬丧过程中,十分讲究,如果遇到过不去的地方或者需要换人休息,不能把棺材搁置于地面,在抬的过程中,丧夫子会念唱他们祖辈流传的山歌

在送葬的队伍中,行走的秩序也有很多讲究。一般吹唢呐的乐队会走在最前面,披麻戴孝端着灵牌的人紧跟其后,然后是抬棺材的,最后是其他送行的人群。如果亡者为女性,则娘家人会走在孝子之前。在他们的传统丧葬文化中,披麻戴孝也是一种讲究,孝子的孝帕戴得越长,则与亡者关系越亲;如果是曾孙,孝帕上面必须要见红;如果是重孙,则必须要全红。

在下葬时,阴阳先生和风水先生会根据坟墓的方向定位,进行合理安葬,正如《西郡邓氏宗谱》里记载的一样,他们对于细节的要求甚高,这不仅关系到亡者的尸骨是否能够得到妥当保存,也关系到客家人所谓安顺福气的心理,所以不可小视。

▲客家葬礼 余茂智摄

▼客家葬礼 余茂智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