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山文化:传情记事全凭歌谣,祖师是倒立英雄

梅山文化:传情记事全凭歌谣,祖师是倒立英雄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荆楚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支流——梅山文化,长期被人忽视,默默无闻。在去年5月的长江文化研究会上,具有独特个性的梅山文化才得到人们的确认。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梅山具有20多个古代氏族,其中以苗瑶二族人数较多。瑶人的祖先始于滇贵,梅山信巫,而巫文化始于拜物文化。本书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滇西,是第一站,梅山是滇西文化北迁的第二站,中原文化则下移到了第三站。

梅山文化:传情记事全凭歌谣,祖师是倒立英雄

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在荆楚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支流——梅山文化,长期被人忽视,默默无闻。在去年5月的长江文化研究会上,具有独特个性的梅山文化才得到人们的确认。今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披露了这一重要消息。

宋史》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梅山处湘中腹地,那里崇山峻岭,旷野荒蛮,交通闭塞,苗瑶杂居其地,分为梅山十峒。梅山峒民在那种独特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默默地流传数千年,直至宋熙宁五年(1072)归皇后才汇入中国文化的江河

梅山文化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化形式,或称文化载体

梅山峒民信仰梅山教。它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叫张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神龛上写着:“梅氏门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逢年过节及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人们必须祭祀一番,并在腰间系一个祖师雕像,以求“兽见自退,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逃之”(梅山咒语)。此习俗数千年不变。他们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当禽兽生息育雏,或逢瘟遇灾时,峒民求其消灾化吉,保佑六畜兴旺。

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和分配方面,他们过的是一种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大家一起出猎,平均分配猎物,只要参与狩猎或分配猎物在场,哪怕路过巧遇,见人一份,对有功者另嘉奖。按规定,凡对猎物要害部位射上一箭或砍上一刀,或直接打死、生擒者,将猎物的耳朵往后一拉,将头部砍下,奖励有功者。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喜庆时,以锣鼓相击。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日。

梅山文化没有文字,峒民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不同的活动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曲调,歌词则随着内容随口而出。在记事传书方面,他们有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小孩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传。峒民在生活与生产中,事事必歌,处处有歌,人人会歌,不会唱歌就像今天的文盲。

梅山文化的发现,对于人们研究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关系,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宝库,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摘自1989年8月26日《新民晚报》。)

附注:

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流,而梅山文化则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梅山文化默默地流传数千年,到宋熙宁五年(1072)才汇入中国文化的江河。这种文化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反映峒民劳动、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化形式(载体)三个方面。梅山文化没有文字,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仪式都用歌谣表现。(www.xing528.com)

本书在探讨梅山文化中,对上述特征作了大量的论证和阐述。

首先,梅山文化虽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但荆楚文化的源头在梅山。距今9000~8000年前,170多种包括早期野生稻改作栽培稻籽实的发现,以及澧县城头山古城的发掘,说明梅山“其北则鼎澧”之地,就有了5000~9000年的古代文明。而“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其中前十六世就在包括梅山在内的洞庭湖流域生息繁衍。梅山具有20多个古代氏族,其中以苗瑶二族人数较多。苗人原称三苗,三苗最早建立的三苗国在今贵州的赤水西。而滇贵一带乃中华民族的摇篮。云南学者扶永发发表在香港华商时报》的通讯《神州的发现》一文指出:“远古时代的中国在滇西而不是历来所说的黄河流域,横断山脉才是我们民族的根之所在。”大概距今9000年前,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出3~4℃。滇桂等地不适宜人类生存,人们就向北部迁徙。北迁的第一站就是今四川省及湖南省,北迁的氏族有始居今滇西六盘水的盘古氏,和始居今贵州毕节大娄山一带的娄人这两个氏族。从贵州毕节发现的三颗现代人牙齿考证,已有11.2万~17.8万年的历史。而在梅山的盘瓠蛮,在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描述中,还是帝喾高辛氏的狗女婿盘瓠和其幼女繁衍出来的后代,充其量不过5000年。其实,盘瓠氏乃盘古氏北迁后的称呼,居梅山等山区,以狩猎为生,猎狗是他们狩猎的重要伙伴,于是便崇拜狗图腾。他们又与同时北迁的娄(獠)人融合,再后来与帝舜南迁的“摇民”融合而成了“猺”人,当代改称“瑶”人。瑶人的祖先始于滇贵,梅山信巫,而巫文化始于拜物文化。梅山的拜物文化始于对葫芦图腾的崇拜,后来演化成对盘瓠(狗)图腾的崇拜,最后进化成近、现代以来的师教。师教奉伏羲为师公,女娲为师娘,并有师公和师娘坐葫芦避洪水的故事。该故事将伏羲、女娲及盘古氏融合在一起,反映了梅山先民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梅山先民人人会歌,处处有歌,事事必歌,在帝舜遗民迁入梅山后,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治。帝舜迁居梅山后,既无儒家的礼治,又无法家的法治,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歌治。梅山的歌治维系着境内数千年二十多个氏族之间没有相互之间格斗的局面,从而使梅山成为了“一方净土”。这种文化底蕴,不但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也为当代动荡的国际社会注入了一瓶“镇静剂”。

附注认为:

(1)中国文化有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两大主流,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本书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滇西,是第一站,梅山是滇西文化北迁的第二站,中原文化则下移到了第三站。

(2)梅山文化中的张五郎在附录中没有探讨其来源。本书认为,张五郎的最早模特儿是盘瓠即盘古,盘古氏比中原文化崇奉的炎黄二帝早出十多万年。

(3)中原文化以为炎黄二帝出生在黄河流域。本书认为炎黄二帝的始祖都在江南黄帝轩辕氏的始祖居广东南部,炎帝的始祖居湖南与贵州东部,蚩尤有苗氏乃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不应视为中国人的三大人文初祖之一。中国人的文明应从伏羲氏算起。

(4)梅山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歌治,歌治远胜于礼治和法治。

(5)把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以及夏商周历代君主都说成黄帝子孙,值得商榷。本书认为,汉代以前的君主源头有伏羲氏、少昊氏、有娀氏及轩辕氏等。

中国梅山文化的“魂”的发掘靠深入探讨梅山文化,并用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传之实现世界大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