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山客家:四川成华客家,客家形象代表

东山客家:四川成华客家,客家形象代表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客家人的开垦,东山地区逐渐成为客家居住区,成都人便用东山借指“土广东”客家人,东山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1991年11月,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东山地区的客家人被众多学术研究者纳入课题研究范围,并根据东山这一地名,将这一代客家人命名为“东山客家”。在整个东山客家的地域中,包含了现今成华客家的一部分区域。

东山客家:四川成华客家,客家形象代表

说来也是奇怪,有一种概念性的区域,在官方地名或地图中,未曾标注出明确的范围,这种概念性的区域在中国不算少见,成都平原的东山,便是其中之一。

打开常用的百度或者高德地图,输入“东山”二字,在成都东部及东北部地区,搜索不出东山的区域划分,但却能够搜索出带有“东山”二字的小区、餐厅、茶馆或者古玩集市等。

查阅众多历史资料可知,“东山”这一名字,最早出现于金堂淮口镇白塔寺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古碑之上,碑刻有“东山白塔寺”五字,可见“东山”的概念在明代便已有之。清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一书中写道:“成都系平阳大坝,并无大山,东路之山起于五十里简州之龙泉驿……近城一带之凤凰山、东乡之东山,皆黄土小坡。实非山也。”[1]地理学上,成都海拔约500米,东山磨盘山586米,龙潭寺522米,莲花堰509米,塔子山501米,杨柳店514米,凉风顶543米,高店子533米,它们自北向南形成了一条丘陵线,将成都平原与东部丘陵缓缓隔开。因此,所谓东山,其实是成都以东的这片丘陵地带。

▼东山客家的形象代表——会馆 余茂智摄

俯瞰成都平原,四周均是崇山峻岭,秦岭山脉、横断山脉、龙泉山脉和大巴山将其围绕,成都平原像个襁褓中的孩子,呈长条船形依偎在群山之间,而成都城的城址,自古以来并非建立在平原正中,而是建立在微微靠近龙泉山脉的平原区域。府河、南河、沙河等河流围绕其间,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饮水资源丰富。

成都城区的南、北、西三部,则主要以平原为主,土地膏腴,灌溉便捷,是种植粮食、瓜果等农作物的绝佳之地。而成都城区东郊,地势逐渐由平原过渡到龙泉山脉,主要以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和耕种条件相对较弱,在成都四周的郊区地带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相对平原来说,这些隆起的小土丘或者小山坡,足以被成都本地的人们称为“山”,东部之山,即“东山”。

而真正的东山,并非人们想象中山势陡峭、海拔很高的山群,而是地理概念上的浅丘地区。浅丘是介于丘陵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属于丘陵范畴,坡度多在15°以下,或呈波状起伏,或呈岗丘形态。

成都平原四周的山,连绵起伏,近低远高,这在众多文人墨客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直接描绘出了平原北部的山势陡峭,实为难走之地;他也曾描写平原南部“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诗人钱起也曾作诗“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青城嵌岑倚空碧,远压峨眉吞剑壁”,描绘出平原西部青城山之美。诗人杜甫也在成都写下脍炙人口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由此可见,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关注的是成都平原周边的名山大川,平原以西、以南、以北的壮美、秀丽之景在古人笔下流传至今,而成都东郊地区,很难找到相关的诗词和文章,多少显得有些令人不解。其实这也并不能责怪文人,而是因东山地区确实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素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美誉。平原有肥田沃土,东部丘陵却是不适合耕种的黄泥;平原河流纵横,东部丘陵则是缺水少河。清代以前,东山丘陵荒凉、贫瘠,常用于流放犯人,埋葬故人,也是土匪出没之地。因为人烟稀少且属蛮荒之地,史学家不愿来到东山,因此东山在史书里几乎是空白的一页;诗人也很少在东山吟诗作对,因为相对较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少能引起诗人的雅兴,翻阅成都的史书、诗集等,只能找到两首描写东山的诗。清朝初年,一支曾令清王朝大为头疼的军队被流放到了东山,在这片穷山恶水中自生自灭,没有流传下任何关于他们生活的记录,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朝乾隆年间才有所改观。(www.xing528.com)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时任成都锦江书院山长的彭端淑信步走出锦江书院,沿着锦水(府河)的方向,一直走到了东山,在《至日郭外早行至东暮宿山寺》一诗中,他写道:“言向东山去,直缘锦水旁。”彭端淑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蜀中三才子,在京为官多年,阅历无数官场明争暗斗,终日惆怅愤懑,来到锦江书院后才一洗官场束缚,言行之间,无不有一种“脱羁地,鸿雁游海天”的欢快。

彭端淑的东山之行是在清乾隆二十八年,在清代文人眼中,彭端淑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至少是十分大胆的。历史上的东山常有土匪、强盗出没,有兴致在东山留下诗作的诗人并不多见,难得彭端淑有如此雅兴。历朝历代中,东山也常被作为林地或者墓葬之址,如明朝的朱氏蜀王陵等,都位于这一地带。

▼东山客家人的民俗表演 朱玉霞摄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中,邻近四川的湖北、湖南人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进入四川,并插占那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膏腴之地。而随后从闽粤赣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却只能在其他未被插占的地方开荒种地,所选之地,都已不如早来之人插占的那些地方。他们能够选择的,大多都是条件相对较差的丘陵地,而在迁徙的队伍中,成都始终是众多移民心中的最佳目的地。因而,成都就像一座深入大海灯塔,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与星星之火。后来,凡是靠近成都周边且未被插占的区域,均被客家人所占据。

随着客家人的开垦,东山地区逐渐成为客家居住区,成都人便用东山借指“土广东”客家人,东山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1991年11月,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东山地区的客家人被众多学术研究者纳入课题研究范围,并根据东山这一地名,将这一代客家人命名为“东山客家”。

现在的东山地处成都成华、华阳、新都、金堂、简阳之间,包括洛带、十陵、义和、同安等25个乡镇。其界域从成华区范围内原来的保和场到龙泉山麓的万兴乡,横向大概23千米;从新都区的新店子到龙泉驿区的大面铺镇,纵向约20千米,约合460平方千米。在整个东山客家的地域中,包含了现今成华客家的一部分区域。由于成华客家地处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过渡之地,一部分客家文化与湖广文化在这里相互交错,包容并蓄,最后形成了与东山客家相通相近又不相同的客家文化,其中以沙河客家最为典型。

【注释】

[1]傅崇矩:《成都通览》,巴蜀书社,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