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华客家方言之特性-成华客家

成华客家方言之特性-成华客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在四川成都、西昌、隆昌、仪陇几地的客家聚居区,客家人普遍说双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方言岛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四川客家方言与四川官话的接触属于方言岛的包围方言的地缘性接触。现今的成华地区,依然存在这种现象。现今,成华区的赖家店、青龙场、圣灯、龙潭寺等地,属于该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成华客家方言之特性-成华客家

语言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自古以来的各种语言,绝大多数不会因为某个区域行政规划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反而是地域、迁徙等影响因素,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四川地区,存在众多客家方言岛,根据地理学差异,可以将这些方言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方言区(片)交接带的方言接触,二是方言岛与包围方言的方言接触。[3]在四川成都、西昌、隆昌、仪陇几地的客家聚居区,客家人普遍说双方言,客家方言是以方言岛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四川客家方言与四川官话的接触属于方言岛的包围方言的地缘性接触。[4]四川客家方言集中保存在成都、隆昌、西昌、仪陇几个客家方言岛。成都客家方言由东到北连缀成片,分布在锦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金牛区、新都区和青白江区6个区所辖的27个街道办事处和乡镇。这片区域的客家人,所说的话多为成都话,但位于北端的木兰镇、泰兴镇、青龙场、天回镇的客家人则说新都话。[5]

结合四川客家的来源,还可以把成都、隆昌、西昌的客家方言叫作四川粤东片客家方言,把仪陇客家方言叫作四川粤北片客家方言。陈世松先生在主编《四川客家》时,又将客家方言按照“靠近龙泉山与否为标准,分为近山客家话和近城客家话两个小类,以洛带为代表的是近山客家话,包括同安、文安、黄土、西坪、万兴等乡镇的客话;以凉水井为代表的是近城客家话,包括龙潭乡、保和乡、青龙乡等乡镇的客家话”进行划分。但不管是按照地理、方言岛还是按照地域来进行划分,这些方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成华客家,从客家人迁徙入川开始,一直是距离成都最近的一个区域,因此,也是客家人与湖广人相互交流频次最高、范围最广的一个区域。嘉庆九年(1804),杨燮在《锦城竹枝词》中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说明成都的人口来源复杂。据史料显示,清朝时期,成都春熙路上,到处可见众多客家人在此进行商业活动,卖柴米油盐的,开茶馆的,等等,西南官话与客家方言在此相互交流,语言流畅。这种现象足以说明,一种语言的传播,是可以随着商品的交流而进行传播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现今成都的二环一带都还是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客家方言在成都地区的蔓延,如同客家人迁徙的线路一样,先从东部往城中心的西部方向前进,最后又因为城市化进程及外来人口的不断侵入,而逐步从西部退向东部。在这些客家方言与西南官话交集的地区,双言现象如同一个光环,围绕着他们,直至现今。

所谓双言现象,即指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也就是说存在于同一语言社团中的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如标准语和方言,或者两种不同的方言。现今的成华地区,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客家人对外交流时,大多都说西南官话,而在客家人群里,则说客家语。客家人的孩子们,在学校读书时,学习的是官话版本,许多内容无法直接用客家话进行朗读;而在私下进行交流时,许多内容则是可以用客家话进行表达的。自客家人迁徙入川后,这种双言现象,在湖广人与客家人交集较多的地方表现得十分明显。但从成都平原往龙泉山脉靠近,这种语言现象则相对较弱,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曾经有着“只说客家话”的规矩。

现今,成华区的赖家店、青龙场、圣灯、龙潭寺等地,属于该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在他们的语言交流中,许多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在自家或者客家人群中说着流利的客家语言。

2017年11月7日的早晨,天还未大亮,我在去龙潭寺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后与一位正好去寺庙的老阿婆搭上了话,我们一边赶路一边唠着家常。当我问及她家的小孩子是否还说客家话时,她说自己的小孩依然会说,在家里或者在客家人群里都说客家话,不过从孙子这一辈开始,从小就让他们进学校读书,接受普通话教育,现在只会听客家话而不会说了。当我再次问及是否会教以后的重孙子说客家话时,她则回答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走。

那天,我因为没有找到提前约好的人,只能在龙潭寺外面的老茶馆里闲逛,刚好偶遇几位老先生在喝早茶。其中已九十三岁高龄的李明新老人对于我所询问的问题十分热情,说起客家话这个问题,他说现在自家已是四世同堂,所有的后辈都会说“土广东话”。在外面时就说湖广话,在家里时则都说客家话,老祖宗留下来的遗训,不能丢失。而对于周边的客家人来说,村子里的客家人都集体说客家话。还有许多的人,在城市里说湖广话,回到乡下则说客家话。总体来说,乡下会说客家话的人群,比城市里面多。

确实,李明新老人所描述的这些情况,不只是出现在他的生活与周边环境里,也是众多客家聚居区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城市里,说客家话的人群比例最少。而所谓客家方言岛地区,说客家话的人群,则比边缘地区的人群要多且集中。然而,因为每个区域所受西南官话影响的程度不一,成华客家各个区域的客家话也在细节上多有差异。同时四川客家方言与四川官话的长期交融,致使客家方言的不少典型特征在四川客家方言中遭遇了明显的衰减,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不例外,语音方面尤其明显。王庆先生曾经在龙潭寺做客家话调研时,就发现了这些有趣的现象,他在论文《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研究》中就这样描述道:

自入川以来,延续了客家话的基本格局;同时由于受到成都话的影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现在所见的文献大多称龙潭寺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梅县,但经我多次深入龙潭寺进行田野调查,发现龙潭寺客家话的语音与梅县客家话有着较大的差异。龙潭寺客家话有声母23个,韵母56个,声调6个。从历时的角度着眼,将龙潭寺客家话与《广韵》比较,得出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的古今演变规律,其中声母规律12条,韵母规律16条,声调规律5条。从共时的角度着眼,将龙潭寺客家话与川外的客家话、成都话比较,发现在声母、韵母、声调诸方面既有来自源头客家话的诸多语音特点,也有在成都话影响下产生的语音特点。在川外的客家人聚居区中,与龙潭寺的语音特点一致性最强的是粤东的五华和兴宁。我认为,龙潭寺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主要与粤东的五华、兴宁两地的客家话接近,另外融进了一些闽西客家、赣南老客的特点,是一个“融合型”的客家话……[6]

由此看来,这种类似的现象,不只存在于龙潭寺,也存在于青龙场、赖家店、圣灯等地,甚至存在于整个四川的客家方言之中。(www.xing528.com)

客家人与众多汉族人一样,都属于同一个族系。同样的黄皮肤,黑头发,走在大街的任何一个角落,除了他们口中所说的客家语言,或许已经很难再找到其他识别性很强的介质来区别他们是客家人了。然而,成华区偏偏又是四川客家人离城市最近且发展最快的一个区域。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外来人口的不断来往,以飞快的速度将客家人的众多特征淹没于城市和茫茫人海之中。

谢桃坊先生在《成都沙河客家的变迁》一书中写道:沙河流域一带是客家杂居之处,20世纪40年代,这一带的双水村、新鸿村、八里村、圣灯村、联合村、青龙场等地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言,驷马桥、万年场、牛市口、莲花小区等地曾经是客家方言和成都官话并行,然而现在在这些地方已经很难听到有人说客家方言了。沙河流域尚残存着某些客家文化,但在沙河整个客家及其后裔中,其数量是极少的,而且正在迅速地衰退中,这里的客家人盼望进入城市化,企图走向现代文明,愿意接受现代生活方式。在这种选择中注定会遗弃一些传统的东西,所以祖宗的遗训也就变得缺乏现实意义了。

但不管怎样,纵使这一带客家方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逝,客家人的一切,都在随着时代的步伐,以另外一种方式不断发展与前进。

【注释】

[1]陈世松主编:《四川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地出版社,2005年。

[2]兰玉英:《洛带客家方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3]马学良、瞿霭堂、黄布凡等:《普通语言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兰玉英、蓝鹰、曾为志等:《汉语方言接触视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5]兰玉英:《洛带客家方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6]王庆:《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