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华客家:八大王张献忠带来的战火之悲

成华客家:八大王张献忠带来的战火之悲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天下人誉为“粮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经由此地,受各界商人义士之青睐。这一景象的出现,与历史上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关系密切。自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来,原本就因战火而民不聊生的四川,更是雪上加霜。在大西政权的皇宫中,张献忠也是每天以杀人为乐。战火之悲,悲极的不仅仅是因战乱而失去的平民百姓,还对整个四川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造成重创。

成华客家:八大王张献忠带来的战火之悲

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是一块众人皆知的膏腴之地:肥沃的土地,便利的灌溉,丰厚的粮食……被天下人誉为“粮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经由此地,受各界商人义士之青睐。独特的盆地地质构造,使其成为封建社会各个王朝政权争夺的一个重大战略区域,战国以前就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直到明末清初,亦是如此。或许世人都曾以为,再大的风波无非就是改朝换代,可他们永远都不曾想到,明末清初的这里,会经历一场因改朝换代而起的滔天浩劫……

乾隆年间,客家人卢氏粤十二世祖——仁彦公在自家田地里干活时,看上去总有些心事,一些乡里邻人陆续迁往西蜀地区,而见祖先遗留下来的田业已经略显微薄,再看看自家的四个孩子,实在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天里,迁徙的念头一直在他心里打转,可四川毕竟遥隔千里,只是道听途说,未有亲眼见识。在经过无数深夜的辗转反侧之后,他决定派自己的大儿子——愧前往四川打探实情。此时的愧,已经到了可以自力更生的年龄,他听从父亲安排,特意辞掉了为别人佣田的事情。

三年之后,愧带着令人振奋的消息归来,告诉仁彦公说西蜀“田肥美,地宽平,禾麻黍麦种无不宜,真沃壤也”。仁彦公听后,心里那块不安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并与家人商量许久后,决定进行迁徙。

迁徙之前,仁彦公变卖家里的田园房产,筹措盘缠。待一切行李准备就绪,择选吉日,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携二、三、四子往西蜀出发,寻找那片梦寐以求的土地。经过三个多月的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仁彦公和他的三个儿子终于到达成都平原周边的隆兴场(今成华区龙潭寺一带),依着族人卢朝华定居下来。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一族创业于凉水井;嘉庆三年(1798),又拓业于华阳崔家店和莲花堰。

乾隆时期的隆兴场,已经在移民的过程中形成了集市,居住的人群基本为闽粤赣一带移民而来的客家人群,卢氏为其中的一小分子,在整个“湖广填四川”中,则是更小的一分子。成千上万如卢氏一般的客家移民从闽粤赣地区接踵而至,这场移民,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因战火兵戈而来的逃灾移民,而是战火结束以后为填补人口极度灭减的政策性移民行为。大量涌来的移民改变着四川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结构,其迁徙的规模,在中国移民史上绝无仅有

在这场移民之前,四川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以至于能够吸引如此规模的客家人前来开垦呢?

明末清初,西蜀平原充满着一种诡异恐惧的气氛,四处凋敝不堪,荒草丛林,虎兽肆意,夜幕降临后根本无人敢在户外行走,就连白天,人们也会提心吊胆着是否会被野兽袭击。这一景象的出现,与历史上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关系密切。自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来,原本就因战火而民不聊生的四川,更是雪上加霜。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四川战场的逐渐失利,让其丧心病狂,他病态地将所有得失迁怒于蜀人,从而造成了四川人口锐减,以至于到了无法自行恢复的地步。(www.xing528.com)

“川人尚未尽耶!自我得之,自我灭之,不留毫末贻他人也。”在征战过程遭受重大挫折后,张献忠感觉在四川的大势已去,就派出四路大军,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逢人便杀,就连对深山峡谷中人也是赶尽杀绝,搜罗个底朝天。凡得男子手足两百双,女子手足四百双,即授以官职,有个小卒日杀数百人,几天后即擢升为都督,此次屠蜀之后,军营中竟多出了不少官员。

在大西政权的皇宫中,张献忠也是每天以杀人为乐。一天深夜,他突然想起今日还未杀人,但身边一时又找不到可杀之人,便将熟睡中的妻妾等数十人拖出去斩了。第二天清晨,张献忠寻不着妻妾,便向侍从询问她们的去向,这才想起她们已在昨晚被杀,一怒之下又杀了几百个侍从泄愤。对待至亲之人尚且如此,成都百姓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这场毫无理智的屠杀,给四川的人口形势带来了空前绝后的灾难。

据传,清顺治四年(1647),清将率兵追击张献忠,到达四川西充凤凰山时,正值大雾,于是潜入凤凰山中,直逼张献忠军营。潜伏在清军中的谍者为张献忠通风报信,告诉其有敌兵埋伏,但自傲的他并未重视,且一怒之下将谍者斩杀。军中二报、三报者,都被斩杀。待张献忠饭点吃饭时,清军已经攻打入营,张献忠仓皇地跑出去查看,结果被诛。其四养子兵溃东走,历时三年的大西政权灭亡。

这场战乱逐渐平息,土著纷争、清军攻打明军等战争也陆续结束,可纵眼望向西蜀平原,曾经繁华的成都已经残垣断壁,几乎杳无人烟。据史料记载,战乱的成都有十三年均属空城,以至于老虎出没,尤其是在黑夜,根本无人敢于在夜间行走。再翻阅明末清初的四川史料,一组组数据触目惊心。清顺治年间,成都有百姓千家,到了康熙三年(1664),整个成都城仅有寥寥数百户,有时走遍几条街道,也难找到一户人家;与华阳县交接的双流也“人民存者十之一”,其状之惨烈,可谓空前绝后。而今的成华地区,即为当时成都县与华阳县的相交处,原本就属人口稀少的郊区之地,更是十里八外找不到人影。据《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户口》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川人丁总数额只有18509。虽然该数字没有记载确切的单位,但单从数据来看,四川人口已经缩减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纪录。

战火之悲,悲极的不仅仅是因战乱而失去的平民百姓,还对整个四川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造成重创。在此之前,纵使四川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等朝代替换中,皆因战乱等原因导致过人口锐减的情况,但都远远不及明末清初时严重,这样的情形,在四川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