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华客家:保留移民文化的会馆

成华客家:保留移民文化的会馆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家移民会馆余茂智摄在成华的保和场,天后宫曾经是一个标志性建筑。▲移民会馆里的戏台子余茂智摄明末清初,伴随着江西移民迁徙的脚步,对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信仰也被带到了四川。每年农历八月初一的“朝拜日”,是江西会馆最热闹的日子。除保和场这座万寿宫外,在龙潭寺下街上,也有一座江西会馆,这是该场镇的江西客商修建的会馆。

成华客家:保留移民文化的会馆

随着“湖广填四川”的潮流,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接踵而至。便利的交通和市场给南来北往的商人提供了众多商机,不同地域的文化、语言及生活习惯等,成为商人之间的一种障碍。会馆作为同乡人联络感情的场所,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娱乐之地,也给他们提供了许多生意及生活上的帮助。因此,在这个特殊的移民大背景下,众多会馆在四川大势兴起。据统计,清朝时期,四川共计有会馆1400余所,这其中湖广会馆数量最多,计有477所;如果以州县为单位,会馆最多的是达县,有72所,其次为犍为、屏山、江津西昌、荣县、云阳[1]清朝的历史近三百年,也就是说,几乎每一年就有五所会馆在四川建成。据台湾学者吕实强统计,现存四川130多个州的县志中,超过100个有会馆的记载。

客家移民会馆 余茂智摄

在成华的保和场,天后宫曾经是一个标志性建筑。来自福建的商人及同乡人,集资修建了这座会馆,这是目前为止,我翻阅大量资料后,在成华区找到的唯一一座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供奉妈祖塑像。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历史上确有此人,她叫林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这样描述她的降生:

(林默母)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

相传林默只活了二十七岁,她从出生便天赋异禀,一岁时看到神像便去参拜,五岁时能诵《观音经》,长大后即用秘法为乡亲治病。她最大的神通在于对行船海事有着超凡的预知能力。沿海百姓的生产、生活都与大海密不可分,林默的预知能力自然成为百姓的福音。

林默时常乘舟云游在岛屿间,多次救起落难的渔民与商人。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在海上突遇风浪,八艘大船翻了七艘,危急之时,有神女从天而降,指引航向,允迪才化险为夷,这神女便是林默。也就是从宋徽宗时开始,林默逐渐被神化,先后四十余次被历代皇帝敕封,封号也越来越长,居然有六十三字之多——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日益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域外的贸易,南宋定都临安后,粮食与漕运也皆依赖海上运输——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都迫切需要一位海上保护神。佛教传入中国后,并未出现与海洋有关的神灵,天后信仰便填补了这个空白,天后林默也就成了福建地区的乡土神。

明末清初,伴随着福建商贸发展的脚步,天后信仰也被带入四川,不过四川地处内陆,始终未能传播开来。福建人以善于经商闻名,富甲一方,自然引起乡邻的羡慕,认为他们的财富与天后娘娘有关,遂将其当成财神来拜,有些不能生育的妇女,也哭哭啼啼地来求子,这多少令福建商人哭笑不得。[2]

而在保和场,还有一座江西会馆——万寿宫。江西的商人在此地修建了会馆,供平时议事、接待和祭祀使用。在会馆内,供奉有神功妙济真君许逊。(www.xing528.com)

许逊是东晋著名道士,传说他活了136岁,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同为道教四大天师。许逊少年时以打猎为生,一日在树林射中母鹿,母鹿腹中胎坠地身亡,许逊触景生情,折断弓弩,从此不再狩猎,转而攻读经史。他洞悉天文、地理、五行、谶纬,尤好神仙修炼之书,拜道士吴猛为师。晋太康元年(280),许逊出任旌阳县(一说为四川德阳,一说为湖北枝江)县令,故世称“许旌阳”。

许逊最大的功绩在于除蛟斩蛇,治理水患,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如是记载:

洪州铁柱,神仙许真君所铸也。晋朝豫章有巨蛟长蛇水兽,肆害于人,许君与其师吴君得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术,制御万精,自潭州井中,奋剑逐蛟,出于此井,君出谓吴君曰:“此井之下,蛟螭所穴,若不镇之,每三百年一度,为民之害,后来复何人制之?”役鬼神运铁数百万斤,铸于井中,溢于井外数尺,屹若柱焉。于井之下,布巨索八条,以锁地脉。自是钟陵之境,无妖惑之事,无垫之灾。[3]

江西豫章水中有蛟龙、长蛇兴风作浪,时有水灾,许逊与师父吴猛斩除蛟龙、巨蛇,并在南昌东牙城南井铸铁为柱,井下布巨索八条,以镇蛟龙,念下咒语:“铁柱若歪,其然国兴,吾当复出;铁柱若正,其然永震。”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许逊在南昌与家人四十余口,连家里的鸡、狗一同升天成仙,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此而来,他生前的居所被改建为许仙祠,即今南昌万寿宫的前身。

▲移民会馆里的戏台子 余茂智摄

明末清初,伴随着江西移民迁徙的脚步,对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信仰也被带到了四川。根据学者蓝勇的统计,清代四川有会馆1400余所,其中江西会馆320所,仅次于湖广会馆,占总数的22%。[4]四川各地的江西会馆,大多称“万寿宫”,也有少数称“豫章宫”,取豫章郡之意。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诞辰。这天一早,赖家店的江西人会纷纷来到会馆,恭敬地给真君敬炷香,尔后杀猪宰羊,欢聚一堂,祭祀活动往往持续到深夜方才结束。每年农历八月初一的“朝拜日”,是江西会馆最热闹的日子。传说许逊这天成仙,乡民到万寿宫给他送行。农历八月是瓜果成熟的日子,乡民们还会捎个瓜果到会馆,据说这也是从江西带来的风俗。

除保和场这座万寿宫外,在龙潭寺下街上,也有一座江西会馆,这是该场镇的江西客商修建的会馆。每年除了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和八月初一这两天会有祭祀活动外,平时逢年过节或者在喜庆日子里,会馆也十分热闹。请上唱川戏的班子,在会馆的舞台上演绎一番,十分热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