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保存理论的兴起:重视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资源保存理论的兴起:重视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保存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Hobfoll提出的压力资源守恒模型演变发展而来。依据Hobfoll的观点,人们拥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希望得到保护和保存。而当资源受到威胁或失去及感觉会失去这些资源,或者进行了投入却没有收获时,就会出现心理压力。资源保存理论还指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重要资源的流失将意味着对组织和个人的威胁。

资源保存理论的兴起:重视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资源保存(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COR)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Hobfoll(1989)提出的压力资源守恒模型演变发展而来(宋琦,2016)。依据Hobfoll的观点,人们拥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希望得到保护和保存。因此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总是试图保存已有的资源并渴望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当资源受到威胁或失去及感觉会失去这些资源,或者进行了投入却没有收获时,就会出现心理压力。资源保存理论将资源分为四类,即个体特征性资源、物质性资源、能源性资源以及条件性资源。其中,个体特征性资源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如心理资本、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物质性资源指决定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资源,如汽车、住房和劳动工具等;能源性资源指有助于个体获取其他资源的资源,如时间、金钱与知识等;条件性资源指能够为个体获取关键性资源创造条件的资源,如朋友、婚姻和权力等。并且资源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社会、个人和其他资源共同组成的资源束(Stamper&Masterson,2002;Hobfoll,2011)。个体依据其资源束产生不同的资源感知,进而进行行为选择。

资源保存理论还指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重要资源的流失将意味着对组织和个人的威胁。因此,保护和积累重要资源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心理动机。当发现重要的资源正在损耗或者面临损耗的威胁时,个体就会产生并感知到压力,进而他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获得外部资源以替换或补充流逝的重要资源。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或多或少都带有功利性,人们总在不断地获得资源,保存资源,并用它们去获得更多的资源。其理论的核心是“失去”,在人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本身并不会带来压力,只有涉及“失去”时,才会给人带来压力。人们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抵消“失去”,主要方式有代替、重新评估情境与转移注意力等。资源保存理论蕴含了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资源损失首要性原则。即就资源的影响力而言,资源损失比资源获取对个体的影响更为重要。

第二,资源投资原则。即个体为防止资源损失或为从资源损失中恢复,会不断地去获取资源,进行资源的投资和开发。(www.xing528.com)

第三,资源损失螺旋原则。即缺乏资源的个体不但更易遭受资源损失带来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的存在还致使防止资源损失的资源投入入不敷出,从而加速资源损失。

第四,资源获取螺旋原则。即拥有资源较多的个体比资源拥有较少的个体更可能寻找机会、承担风险,为获取更多的资源而投入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