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沉石带:历史建筑背后的谜团

沉石带:历史建筑背后的谜团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着历史的轨迹,王嘉穗一段一段地考证当时海塘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规模,计算出所用石方量,画出了海塘不断倒塌、不断重建、岸线不断内移的剖面图,得出了大量海塘倒坍物在水动力条件下搬移而形成沉石带的结论。在上海图书馆闷了整整一个月,王嘉穗终于把沉石带之谜解开了。沉石带之谜解开了,非战争直接残留物的结论也作出了,可是那11个磁异常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沉石带:历史建筑背后的谜团

1986年5月,王嘉穗来到了上海图书馆,要求借阅从宋代编纂的《云间志》起,到1970年止,上下580年中历朝历代的宝山、松江、嘉定县的县志和有关史料。管理人员疑惑地看看介绍信,又看看借书人,简直怀疑她不是拿错了介绍信,要不就是走错了地方。介绍信上明明写着: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工程师,一个搞技术的人看地方志干什么呀,不借!王嘉穗费尽了口舌,才使管理人员半信半疑地将许多难得有人问津的地方志搬了出来。王嘉穗一头扎进了故纸堆,寻觅地方志中记载的外高桥一带的地形和地形图。一卷又一卷,一朝又一代。在“海塘”一目中,有着海塘倒塌重建的记载,而每次重建的位置都向陆地内移。《江东志》卷九有则《海坍谣》曰:“此间一碑近百年,昔日离海三十里。请君试看几何程,可知坍势从何始。君不见吴淞城外旧城斜,半在泥沙半在水,此是东南一故垒,昔年烟火今芦花。”《海坍谣》说的旧城故垒,就是明代的宝山城。成年累月,江涛蚕食岸线,至康熙年间(约1670年前后)那半在泥沙半在水中的宝山城终于为江水所吞没。

沿着历史的轨迹,王嘉穗一段一段地考证当时海塘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规模,计算出所用石方量,画出了海塘不断倒塌、不断重建、岸线不断内移的剖面图,得出了大量海塘倒坍物在水动力条件下搬移而形成沉石带的结论。在上海图书馆闷了整整一个月,王嘉穗终于把沉石带之谜解开了。从这位女工程师的劳作中,图书馆管理人员也进一步认识了地方志的价值。(www.xing528.com)

沉石带之谜解开了,非战争直接残留物的结论也作出了,可是那11个磁异常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王嘉穗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