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马岭:历史文化的谜团

回马岭:历史文化的谜团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可见,“回马岭”之名并非始于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之时。但认为“回马岭”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牵强之嫌。二是“回马岭”之名的缘起与汉光武帝刘秀登封泰山之间的联系尚不见任何记载。

回马岭:历史文化的谜团

昔人回马地,进马跋岩扃。

夫子有明训,功毋一篑停。

——乾隆帝《回马岭》诗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关、瑞仙岩,这里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景色十分优美。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东西崖勒刻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回马岭》诗三首,是泰山风景区著名景点。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最主要的有三种说法。真宗赵恒回马说。此说流传最广,与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昽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现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清宋思仁编写的《泰山述记》中记载:回马岭,重岩叠嶂,一名石关,应劭谓之天关,至此马不能行矣……相传宋真宗回马处。民国十一年版赵连儒著《泰山游览志》也记载:回马岭,一曰瑞仙岩,在壶天阁北,……过此马不能登矣,盖山腹脉络盘行,至此又一大折,相传为宋真宗回马处。

但考稽史料,宋真宗赵恒来泰山封禅并不是骑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于泰山下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颂碑》中记述:上乃乘轻舆,陟绝(山献),跻日观,出天门。登山是攀盘道石阶,轻舆应是指山轿而不是马车,也就谈不上回马。另据《宋史记事本末》记载,宋真宗赵恒来泰山行封禅时道径险峻,降辇步进。清唐仲冕编写的《岱览》说得更清楚:上必降替徒步,至回马岭。而且早在唐朝道士郭行真立于岱庙的《唐岱岳观造像记碑》中就有回马岭之名:山人王昌宇大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登泰山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微各携茶果徂候于回马岭。可见,回马岭之名并非始于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之时。(www.xing528.com)

唐玄宗李隆基回马说。明萧协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导游》认为,回马岭之名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据唐郑棨著《开天传信记》载,唐玄宗登封泰山,从益州进白骡至,洁郎丰润,权奇伟异,上遂亲乘之,柔习安便,不知登降之劳也。随唐玄宗李隆基一起封禅泰山的中书令张说在记述这次封禅大典的《封祀坛颂碑》中记载:皇帝御六龙,陟万仞,独与一二元老执事之人,出天门,临日观……”。《旧唐书。礼仪三》中也有玄宗御马而登的记载。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传很广,其中一首描绘唐玄宗李隆基骑马封禅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由此可见,唐玄宗李隆基骑马登封泰山是确信无疑的。但认为回马岭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牵强之嫌。

汉光武帝刘秀回马说。1984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泰山游览》和1983中华书局出版的《东岳泰山》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清末著名学者, 杨度 先生的老 师王闿运 先生也倾向这种看法,他在登泰山时赋诗《回马岭柏树歌》中云:霍家都尉死山头,汉武匆匆旋玉轮,自此群臣陪法驾,行至松前尽回马。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泰山封禅仪记》的记载:刘秀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此文的作者是随汉光武帝刘秀一起登山的泰山郡守应劭,可信性较大,且相半一句,正与回马岭石坊下的壶天阁门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中的一半相吻合。以此推断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回马有一定的道理,但还需解决如下疑点:一是至中观留马中观即中庙,泰山历来分上、中、下三庙,《水经注》转引《从征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城阙严整。《泰山道里记》转引《从征记》: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明《岱史》载:是岱岳观在元以前为东岳中庙矣。泰安城中岱庙为下庙,山麓岱岳观为中庙,山顶东岳庙为

上庙(中庙、上庙均已圯)。中庙岱岳观正置盘道始处,在此中观留马上行,合于事理,但此处又与回马岭相距4公里之遥。二是回马岭之名的缘起与汉光武帝刘秀登封泰山之间的联系尚不见任何记载。

因此,三种流行的说法除宋真宗赵恒回马一说可明确否定外,唐玄宗李隆基或汉光武帝刘秀登封泰山时,孰以回马?(吕大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