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探析差异及其意义

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探析差异及其意义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分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能够把资本的生成史与其参与现代生产的历史区别开来。换言之,资本积累的现代手段及其发展程度,只会使经济正义问题在更广的范围普遍开来。马克思曾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区别,他指出,农奴逃往城市是城市形成时期的历史前提,而不是城市进入发达时期的条件,农奴不是城市的现代要素或现代化的促进因素,就像原始积累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根本要素一样。

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探析差异及其意义

区分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能够把资本的生成史与其参与现代生产的历史区别开来。这一区别的根本意义在于,认清资本对现代生产,即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在促使经济正义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成为社会的普遍危机等方面。换言之,资本积累的现代手段及其发展程度,只会使经济正义问题在更广的范围普遍开来。马克思曾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的区别,他指出,农奴逃往城市是城市形成时期的历史前提,而不是城市进入发达时期的条件,农奴不是城市的现代要素或现代化的促进因素,就像原始积累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根本要素一样。深入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的虚假性,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在谈到原始积累时,仍提到了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错误观点,即资本是“永恒的”或“自然的”。在本书前几章的论述中也多次提到这个错误观点的本质所在。当资本未被理解为“关系”,仅仅理解为“物”或“自然物”的时候,所有对资本的阐述以及建立在这种错误观念之上的理论体系都具有根本的错误,仍处于“前资本主义”的理论时期。资本并不是像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与自然界同在、与自然资源属性相同,具有永恒性。如果是这样,根本无法理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目的的改变以及所有社会进步的表现。显然对资本做永恒性的解读是错误的。

相反,把资本理解为非永恒的、在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具有历史性的社会存在物才具有根本的合理性。不仅如此,资本还体现出这一社会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乃至历史发展趋势,就像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趋势一样。在资本产生之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自然状态,即自我满足的生产状况,以使用价值生产为根本目的,是以“自在自为的价值”为本质特征的活动阶段,其实质就是自然经济或个体生产。个体劳动的一般结果产生了小私有制。这种私有制与“资本所采用的占有方式”[33]有着本质差别。前者主要以使用价值生产为目的,不存在雇佣关系,后者则以价值生产为目的,且存在雇佣关系等,因此,不能用私有制的一般规定性来抹杀二者的本质区别。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或许会存在合法的个体劳动所得,或许也有偷盗、侵略等非法所得,这都是资本家的“非资本家”时期的活动状况,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前资本主义”时期,而“资本积累”则表明已经进入现代资本主义阶段。

只有把资本视为现代生产方式的起点,看到雇佣劳动对个体劳动的代替,看到普遍的资本私有制对个体私有制的代替,才能够对资本做出科学的“现代”阐释。也就是说,要把对资本本质的理解放入“历史”的阶段从而展开对现代生产方式的考察。如果不能从“所有权的一般规律”的错误观点中走出来,就不能区分个体劳动与雇佣劳动,也就把古代生产与现代生产混为一谈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被资本设定的劳动活动,而以资本为起点的生产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全然不同,是机器大工业对个体劳动的区别,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生产的区别。现代资本主义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组织管理方式。(www.xing528.com)

如果说个体劳动是为自己创造财富的话,那么雇佣劳动就是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创造财富的活动。马克思认为,雇佣劳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劳动者所拥有的“活劳动”的能力,已经与将要从事的生产活动的条件发生了分离。简单地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或劳动主客体的直接统一。但在资产阶级社会,以资本为前提的生产,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条件已不再是古代那种处于自然状态的资源或原始条件了,劳动者已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2)劳动者的“活劳动”必须是“使用价值的足够积累。”[3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资本家的购买条件,使自身的“活劳动”能够出让给资本家,成为剩余劳动生产的客观条件。(3)通过前述那种带有虚假性的交换过程,来完成现实上的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尽管这种交换带有虚假性,但与专制社会那种直接占有劳动者的人身从而使其处于被奴役状态相比,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毕竟资本家在得到工人“活劳动”能力时支出了预付工资。(4)雇佣劳动的目的不是创造使用价值,而是以价值生产为目的。

雇佣劳动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可以把它和以往的劳动方式区别开来,这种劳动方式的结果,除了带来劳动者自身的绝对贫困之外,还创造出了普遍的财富。普遍的财富与广泛的社会联系代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与以往社会相比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在财富普遍增长的同时,雇佣工人却仅仅得到了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工资,最终在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经济正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雇佣劳动的普遍化程度代表的是资本积累阶段,在劳动力的购买和使用过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分离基础上所展开的活动,最终结果也必然是劳动者与新创造的财富发生分离。这也是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的根本原因。“劳动不是把它本身的现实性变成自为的存在,而是把它变成单纯为他的存在,因而也是变成单纯的他在,或同自身相对立的他物的存在。”[35]“本身的现实性”“自为的存在”追求的是创造者与所有者的统一,而“他的存在”或“他在”等,则表明上述统一性根本不可能实现,现实是自身创造出来的财富却成了异己的存在物并与自身对立。这里显示出来的是经济正义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雇佣劳动普遍化应是资本积累与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也是它与原始积累的重要区别。马克思批判了那些把二者等同起来的观点,他认为,“资本的原始形成只不过是这样发生的:作为货币财富而存在的价值,由于旧的生产方式解体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能买到劳动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能用货币从已经自由的工人那里换到活劳动本身。”[36]不是资本创造出了劳动所需的条件,不是资本创造出了财富,并将这些财富作为购买“活劳动”的条件;相反,是劳动创造出了这些条件,而后被资本占有。马克思为了证明这一点,列举了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大土地所有者是如何把租佃者赶出茅舍,使他们“自由的一无所有”,从而为资本的增值创造条件的。马克思对此总结道,“如果把资本的这种原始形成理解为似乎是资本积累了并创造了生产的客观条件,那就再荒谬不过了”[37]。“资本的原始形成”采取了什么方式呢?是“高利贷、商业、城市以及与这一切同时兴起的国库,在这方面起了主要作用。”[38]从原始积累过渡到资本积累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资本取得了独立的、超越“物”的形态并从货币分离出来的形式。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资本,另一方面是从“原始形成”阶段走来的越来越贫穷的劳动者,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随着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而普遍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