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助力脱贫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助力脱贫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6年末,龙州县累计完成“并地”29.3万亩,耕地面积增加1.36万亩。“并地”后耕地面积增加1.36万亩,以种植甘蔗每亩产8吨计算,全县项目区预计增加10.8万吨甘蔗,总产值共计4752万元,全县项目区内人均增收约720元。同时,“并地”后,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产值进一步增加。“并地”后生产力大幅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骤减,使农民得以摆脱土地束缚,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助力脱贫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是集约节约资源,耕地溢出效益增长。首先是耕地“增量”。“并地”后,通过对原地块间未利用地进行整治,合理设置机耕路,田埂大量减少,既保住了耕地的“量”,又有效增加耕地面积5%—8%,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截至2016年末,龙州县累计完成“并地”29.3万亩,耕地面积增加1.36万亩。其次是地力“提质”。通过完善排灌渠道、改善耕地基础条件、肥力培植等,基本实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有效提高了耕地的“质”。再次是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并地”后耕地面积增加1.36万亩,以种植甘蔗每亩产8吨计算,全县项目区预计增加10.8万吨甘蔗,总产值共计4752万元,全县项目区内人均增收约720元。同时,“并地”后,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产值进一步增加。以种植甘蔗为例,“并地”后比“并地”前甘蔗单产增加,全县甘蔗增产36万吨,总产值共计16000万元,全县项目区内人均增收约2400元。两项合计农民增收3100多元。最后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流转。“并地”后生产力大幅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骤减,使农民得以摆脱土地束缚,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二是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效益增长。首先是蔗糖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龙州县以“并地”为基础,通过发展蔗糖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建成了1家年产9.5万吨的蔗渣漂白纸浆厂、2家年产10万吨的高档生活用纸企业、1家生物有机肥厂(利用糖厂滤泥进行加工生产)和1家编织袋厂,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并地”过程中,龙州县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金等办法,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产生了31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加入其中,辐射带动了35%的农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村土地、人力、资金、管理等要素进行融合,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配置,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与外部大市场的成功对接,催生了一批农民“土专家”、农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农业生产的现代转型,促进了品牌农业、现代农业、优势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是企业效益明显。在土地“并地”流转前,因缺乏科学管护,甘蔗亩产3—4吨。流转后,公司实施机械深耕深松深耙、大行距种植、地膜覆盖、水肥一体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栽培技术,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不断提高甘蔗单产,甘蔗亩产可达8吨以上,增产3—4吨。由于前期投入大,企业头三年基本达到收支平衡,第四年开始盈利,有可观效益。(www.xing528.com)

三是乡村建设活力倍增。首先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增强。2006年以来,龙州县以上龙乡为试点启动“结对并地”党建创新工程,健全完善农事“村镇联办”机制,打造“政务服务超市”,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千名干部入乡驻村”、行动学习和“阳光效能”活动为载体,推进“百屯组织规范化建设工程”“边关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党员温暖工程”“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程”五大工程,基层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其次是加快“清洁乡村”建设进程。实施“并地”后,“田成方、路成行、沟相通、渠相连”,有利于“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改良田园生态,改造水源质量。最后是村民自治能力增强。在“并地”过程中,农民参与决策筹资、建设、管护等全过程,自身的意愿和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整治观念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耕地保护观念实现了从“要我保”到“我要保”的转变。原先“分田到户”,既分了田,也分了心,各自为“种”。“并地”后,村与村、屯与屯、户与户之间的地界减少、地类分清、道路通达、沟渠纵横,土地和水源等多发性矛盾纠纷基本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