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扛起湘西发展重任:郑培民的治理之道

扛起湘西发展重任:郑培民的治理之道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郑培民在前任扩建湘泉酒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支持了这个酒厂的三期扩建。在湘西州委的选举中,郑培民全票当选州委委员,全票当选州委常委,全票当选州委书记。有的干部誉称他是“三个百分之百”,郑培民当即纠正说:“只有一个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对共产党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

扛起湘西发展重任:郑培民的治理之道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离省会长沙只有1小时车程;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省城要坐14小时火车。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位置。

领导与郑培民谈话,刚一谈起去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郑培民笑了:“请直说吧。”

调动的意向被和盘托出。准备做郑培民思想工作的话没有必要说了。

平级调动,又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回答而敬佩。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要从湘西的首府坐车到乡里,然后,喘着粗气,手脚并用,徒步走上4个小时的12公里陡峭山路。苗族群众之所以至今还记得郑培民,是因为他是住过这里的最大的领导。在他之前,只有乡干部爬上过这个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山头。

时隔多年,他在州干部大会上说过的8个字还像楔子一样钉在人们脑海里:来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头苦干”。

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率领全州干部群众继续围绕扶贫开发这根主线做文章。

湘西贫困。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入大量返销粮。

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这是一项弯着腰,在田中豆腐块大小方格周围摆两株苗的累活,郑培民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他带着机关干部下地,自己弯着腰在田里干活,给农民演示。1992年春,在田里示范劳作了几天的州委书记郑培民,一脚踩空,仰面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脑震荡

书记的行动也是推行农业新技术的“科教示范”,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学理工出身,又来自工业较发达的湘潭市,郑培民无疑比其他人更具有现代化的工业理念,他看到的是湘西州未来10年后的发展前景。这个前景,又可能是当地干部群众在短期内不能理解的,这是考验郑培民耐心的过程。他用手比画过一个雁阵给干部们看:“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个班长,就是领头雁。这个领头雁啊,不能飞得太快,脱离开雁阵,就起不到头雁的作用了;可也不能飞得太慢,混在雁阵里,就失去了头雁的作用。”(www.xing528.com)

湘西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小水电,为自治州的发展起步奠定了基础。然而小水电受着季节的制约,也制约着湘西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当时的观念和体制下,放弃小水电也就意味着放弃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利益,因而阻力重重。郑培民这时起了“头雁”的作用,果断决策:引进大电网。

湘西州当时的湘泉酒厂,只是一个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的小酒厂。郑培民在前任扩建湘泉酒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支持了这个酒厂的三期扩建。如今,壮大起来的湘泉酒厂已成为上市公司,自治州干部的工资,三元钱中就有两元来自这个公司上缴的利税。

现在看来,郑培民十几年前在湘西做的,虽然没有把政绩摆在自治州首府的街面上,但却是为即将起飞的湘西州养壮身子骨,丰满羽翼而练的内功。这种打底子的事情,不太显山露水,但却是那种要咬紧牙关努力的沉重活计。

叭仁是个为水发愁的村庄。滴水贵如油,接济不上的时候,村民之间宁愿出借粮食,却不愿让邻居拎走一桶水。郑培民去调查后,政府为村子通了水,通了电。村民们再不用走16里山路,拎着重重的木桶,吃力地到山沟里去提水了。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这只是一个粗略到乡镇,尚不包括村寨的统计。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妻子去湘西看他,一进屋,地上扔的是一双粘满泥巴的胶鞋,唯一一套出国时置办的西装,在柜子里已被虫子蛀满了洞。郑培民拦住要帮他刷鞋的妻子:天天都要穿,一出门,还是要粘泥的……

形象是干出来的。在湘西州委的选举中,郑培民全票当选州委委员,全票当选州委常委,全票当选州委书记。有的干部誉称他是“三个百分之百”,郑培民当即纠正说:“只有一个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对共产党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

火禾公路,这条在凤凰县地图上细得像根线的乡级公路,在火炉坪乡500多户群众的心中,大得像一片天。

修这条公路时,郑培民已经调到了省委,火炉坪乡依然是他的联系点。他领着技术人员,吃着缓解心脏病的药,晃晃悠悠地攀上悬崖峭壁去勘察。为这条路,郑培民十分少见地向自治州一个熟识的干部发了火:“你敢糊弄我?公路的配套资金为什么不到位?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十几公里的火禾公路打通了,是全州标准最高的乡级公路。山外的小贩开着车,直接停到山里人的家门外,把一筐筐的猕猴桃搬上了车;高兴的苗族村民守着家门口卖西瓜,卖掉一个,就在西瓜上拍一下:“这是郑书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火炉坪乡的苗族群众坚持要把剪彩的光荣留给郑培民,哪怕是为了将就郑培民繁忙的工作,把公路正式通车的日子一推再推。他们去年7月就写好了大红的标语,等着郑培民亲手把它们展开。他们想,郑书记虽然听不懂苗语,但是,老百姓欢天喜地的表情,他看得懂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