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用户并非需求确认的唯一标准

目标用户并非需求确认的唯一标准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反思,把这作为确认需求的方法其实是不太妥当的。这种需求也许由于场景的真实而真实存在,但主体实际上是发出这句感叹的人,未必是广大的目标用户。而日历的目标用户却大多数是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很多功能就会比较鸡肋,在需求冲突的地方,对目标用户来说会很难用。

目标用户并非需求确认的唯一标准

第四个原则很简单,一读就懂。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我们要考虑清楚需求的主体;

·我们不需要考虑所有用户的需求,而是要找出目标用户。

我在自己的第一本书《从点子到产品》里讲过一段话:“如果你听到身边有人一拍大腿说,‘要是有个×××的产品就好了’,那这样的需求肯定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反思,把这作为确认需求的方法其实是不太妥当的。这种需求也许由于场景的真实而真实存在,但主体实际上是发出这句感叹的人,未必是广大的目标用户。前文也提到,每个人的心智都有差异,价值观和习惯也有差别,一个人的这种需求,未必能复用到太多人身上。

假设有一个老板,自认为非常懂用户需求,要求产品团队全部按照他个人的意愿和需求去实现产品,结果往往就是做成了这个老板自己的专属定制版产品,而非面向大众的产品。比如,作为工作繁忙、应酬众多的老板,日历里的事项很多,备注也多,需要做许多筛选,还要提供搜索功能,在呈现方式上,密密麻麻排布的情况更适合。而日历的目标用户却大多数是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很多功能就会比较鸡肋,在需求冲突的地方,对目标用户来说会很难用。(www.xing528.com)

当我们在试着理解别人的需求时,就要运用前面提到的识别用户画像和用户心智的方法了。无论何时,我们在做产品决策时,要时时刻刻把这些记在心里。想到“需求”,就要想到是“×××的需求”。我之前经历的产品面向的用户——美甲师、外卖员和司机——都是在服务业工作的群体,如果我没有时刻记住自己是在研究“美甲师的需求”“外卖员的需求”“司机的需求”,就很容易因为思考的惰性把自己的喜好用在产品设计里。

“我们不需要考虑所有用户的需求,而是要找出目标用户”,这句话也容易理解。最常见的反面案例往往是自认为极重视用户体验的小公司,会事无巨细地解决用户的问题,用户只要打客服或者在反馈区留言,就全部帮他们解决。这样表现出来的关注用户反馈的态度自然很好,却容易把产品做成大锅饭和四不像,每个用户的每类需求都满足,实际上就会让每个用户都不太满意。

网上曾经流传一张吐槽iPhone如果民主化会怎样的有趣图片,就是假设iPhone听从了所有用户的建议后会变成什么样,它可能变成一个功能庞杂的怪物,吃力不讨好。

结合用户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来看,如果用户都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且我们只需要收集需求,然后一一做出来,那么也就不需要产品经理,不需要做任何产品决策了。正因为用户原本就无法清晰描述需求,所以我们还要从海量的用户和用户需求里抽象分析、梳理整合出真正需要满足的需求,然后找到产品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才是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者的核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