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沤变肥,六成垃圾不离村

沤变肥,六成垃圾不离村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16年2月起,由巨野县文明办牵头,在董海村进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试点。经过一年半实践,董海村进城垃圾量明显减少。据巨野县文明办主任李兵估计,试点村出村垃圾总量比以前减少了60%以上。留在村里的可降解垃圾,也不影响环境卫生。巨野计划用2年到3年时间,把这项改革成果推广到全县所有村庄。

沤变肥,六成垃圾不离村

农村大众》记者 李 伟 通讯员 姜 明

巨野县探索对农村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取得初步成效。目前,231个试点村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把可以再利用的玻璃瓶废纸等挑出来,厨余垃圾等投入村里的降解池中就地降解。因此,运到县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减少六成以上。

8月19日中午,董官屯镇董海村村民董振山提着一塑料袋西瓜皮,走出家门,把西瓜皮倒进门前的蓝色不可回收垃圾桶,然后把塑料袋放进绿色可回收垃圾桶。如今,大多数村民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全部向县垃圾处理场集中,造成垃圾场负载过重。“原来县城每天大约产生200吨垃圾。2015年下半年,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之后,每天接收的城乡垃圾超过500吨。”巨野县垃圾处理场负责人谭稳新说。

自2016年2月起,由巨野县文明办牵头,在董海村进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试点。村里新建了垃圾降解池、垃圾收集池等;同时,指导村民对自家产生的垃圾分类,村内保洁员按类别收集。最后,把厨余垃圾等可降解垃圾投进降解池中,沤成肥料;把旧衣服、塑料袋、尿片等不可降解垃圾,放到收集池中,定期清运。

经过一年半实践,董海村进城垃圾量明显减少。“以前,垃圾清运车每周必须来村里两三次。现在,全村每天收集到的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垃圾只有5公斤左右,垃圾清运车3个月来拉一次就行。”董海村党支部书记董峰说。(www.xing528.com)

据巨野县文明办主任李兵估计,试点村出村垃圾总量比以前减少了60%以上。

实行垃圾分类后,村民们开始把玻璃瓶、废纸等留着卖废品。如果村民不要,保洁员回收时可以拣出来卖掉,钱归自己。董海村保洁员董忠金说,靠卖废品,他每个月能多收入三四十元。

留在村里的可降解垃圾,也不影响环境卫生。记者在董海村看到,容量约10立方米的垃圾降解池,目前填到一半。“一边堆放,一边沤,底下的垃圾已经变成了有机肥。”董峰说。

为了让村民准确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当地用“能沤的”和“不能沤的”贴近农民语言进行前期宣传和指导。身为山东大学环境学博士的中共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凤鸣,是这项改革的倡导者和设计者。他表示,对农村垃圾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既减轻了垃圾处理场的运行压力,又可变废为宝。巨野计划用2年到3年时间,把这项改革成果推广到全县所有村庄。

(2017年8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