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水欣赏中的大观小之道

山水欣赏中的大观小之道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以大观小”的欣赏方式是指在审美欣赏中的一种“游观性”。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解释:“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游观性”,这种性质在绘画画幅的选择,构图成景的方式方法,以及引导观者赏画的方式中都能体现出来。然而,山水的美绝不仅仅拘泥于某一视点的视像,而是“饱游饫看”后的整体涌现,因此“以大观小”的游观方式已经形成了中国山水审美区别于西方风景审美的独特之处。

山水欣赏中的大观小之道

所谓“以大观小”的欣赏方式是指在审美欣赏中的一种“游观性”。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解释:“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沈括认为画家画山水,并不应该站在一个固定的视点来画,而应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就像人在看小假山一样,因而他用了“以大观小”这样的比喻。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游观性”,这种性质在绘画画幅的选择,构图成景的方式方法,以及引导观者赏画的方式中都能体现出来。“游观”这个词最早见于郭熙《林泉高致》,谓之山水“可居、可游、可观、可赏”,郭熙认为自然山水需“以林泉之心而观之”“身即山川而取之”,还需“饱游饫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系统地总结了人在游赏山水时的几个经典视角,并提出了著名的“三远”理论,谓之“高远”“平远”“深远”。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观者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正如宗白华(2005)所说:“中国绘画中由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韩拙在郭熙“前三远”基础上,发展出了“后三远”理论,谓之“阔远”“迷远”“幽远”,被视为平地上的山水由近及远的空间移动(许晓青,2014)。

由此可见,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是大自然和谐与完整。对于山水审美的观照始终指向整体的涌现,虽然也通过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观察与体验来实现。然而,山水的美绝不仅仅拘泥于某一视点的视像,而是“饱游饫看”后的整体涌现,因此“以大观小”的游观方式已经形成了中国山水审美区别于西方风景审美的独特之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