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规律的契合

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规律的契合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前述区域发展规律揭示出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特征与国家战略所关注的重点区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国家战略的制定充分尊重了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国家所选择的“中心”和“亚中心”等战略支撑区域总体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区域。

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规律的契合

国家战略关注的重点区域,与区域发展内在的规律是否一致呢?新经济地理理论表明,在集聚与分散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一个区域中随着与经济中心的距离不断增大,不同区位的市场潜力会呈现出“∾”形的三次函数曲线变化趋势(Fujita和Krugman,1995)。对中国的经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各城市的经济增长率随着到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地理距离增加表现出了类似规律(许政等,2010),第一章中对省级人均GDP的分析也佐证了这一点。沿海三大城市群的直接经济辐射半径(三次曲线第一个下降区间)大约在600千米以内,三次曲线第二峰值大约在距离沿海1300千米的区位(孟可强和陆铭,2011)。第二峰值出现意味着在中国“大国经济”的空间纵深下,单靠沿海三大城市群无法有效辐射到整个国家,在离开沿海600~1300千米区间客观上存在着形成内陆重点城市群的适宜区位(第二峰值)。距离沿海1300千米以上的区域经济增长率再次下降,这个区间是内陆重点城市群的直接腹地,但在大国一体化区域发展格局中仍受沿海的弱影响。显然,沿海三大城市群就是第一章中说到的全国经济“中心”,而内陆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则应该是仅次于沿海“中心”的“亚中心”。

“亚中心”的出现是“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特征,在缺乏空间纵深的“小国经济”中可能无法观察到“∾”形三次函数曲线的第二峰值,因为其整个国家完全处于“中心”的直接辐射范围。既然经验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存在“∾”形趋势特点,在解读这一分析结论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不要简单地套用“中心—外围”格局来对待,而应格外重视“亚中心”(第二峰值)出现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中部除湖北之外,其他各省份基本都处于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的直接辐射范围内,虽然在“中心”带动下也能实现较好发展,但这一区位不具备形成“亚中心”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大规模成网的背景下将会更加受到沿海“中心”的“虹吸”限制。西部地区很多省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并且地理区位距离“中心”超过1300千米已处于三次曲线的第二个下降区间。位于中西部地区结合地带的重庆市、四川省、湖北省、陕西省,正好处于形成内陆“亚中心”的适宜区位,距离“中心”600~1300千米。将前述区域发展规律揭示出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特征与国家战略所关注的重点区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国家战略的制定充分尊重了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国家所选择的“中心”和“亚中心”等战略支撑区域总体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区域。

“中心—亚中心—外围”格局符合经济规律、国家战略和国情现实。内陆“亚中心”与沿海“中心”之间是互补与协同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中心”(沿海三大城市群是代表)对内面向全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与“亚中心”形成有机互动,对外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中心”对内主要面向中西部内陆腹地(“外围”区域)发挥引领作用,对外通过沿边“门户”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此可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一路’—中心—亚中心—外围(内陆腹地及沿边门户)—‘一带’”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

【注释】
(www.xing528.com)

[1]本章大量采用了尹虹潘(2018)的研究结论。

[2]安徽与长三角其他3省市的一体化程度还不高,未进行合并统计,但并不影响基本分析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