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特色园区带动”战略
5﹒6﹒1 特色园区概念及类型界定
特色园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特色园区的有关定义,特色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企业、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企业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14)
目前,有关特色园区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港区联动的保税港区、生态特色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科技创新园区、临港产业园区等。特色园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是为企业提供的一种外部环境条件。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是海关按照我国国情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兴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区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目前国家已批准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连云港大窑湾保税港区、海南洋浦保税港区等13个保税港区。
生态特色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是体现生态原则的园区。所谓生态原则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生态链原则。在物质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二是工业生态系统整体性与成员个体性统一原则;三是多样性原则;四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的多功能性原则。生态特色园区的建设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在特色园区内以“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循环经济理论,将上游产业的污染排放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下游产品,让物资循环利用,既削减了污染排放,又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实现经济增长。尽管这种循环利用受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限制,不能覆盖所有的生产和消费领域,但可以大大推动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深化污染治理的程度,是发达国家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提供快速的循环经济改造的方法。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及国际环保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已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行清洁生产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特色产业园是运用差异化理论和错位发展思想,从当地资源、产业、发展空间优势出发,特地规划设置一定区域,辅之一定配套设施和服务,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相关生产要素,促进产业聚集,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园区是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为专业化协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硬件,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特色园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途径。特色产业园区还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可以引导和组织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充分共享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品位的角度来看,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将有力促进园区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科技创新园区是指在现有特色园区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努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在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在组织创新方面,着力发展产学研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新型产业组织,不断激活和提高组织的创新活力。
临港产业园区是近几年在沿海地区创建的新型特色园区,主要特点是依托沿海、港口或者宜建港地区的区位,利用当地滩涂、低产盐田多,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的条件,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等。一般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区港联动建设,构筑港口物流平台,积极推进临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与港口共生共荣、相互促进。临港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
5﹒6﹒2 特色园区与区域经济具有互动关系
5﹒6﹒2﹒1 特色园区具有资源筹措能力
所谓资源筹措能力是指在本地区的资源要素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从其他地区筹措获取本地经济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能力。如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技术、人才各方面的资源,或者拥有这类资源但使用不经济的时候,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有效协作,利用这种“资源筹措能力”以比较经济的方式从其他地区获取这种资源。
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人们始终认为,资源丰裕程度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然而,一些人均资源综合指数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如浙江省的资源条件在全国属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人均耕地仅为0﹒55亩,是全国最后一位,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二,属于资源匮乏的大省,但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这与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落后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用资源丰裕程度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究其原因,特色园区的资源筹措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价值创新的资源筹措能力是特色园区产生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因。
资源筹措能力是区域特色工业和集聚发展的关键要素。资源筹措能力可以在本地区或本企业资源要素不充实或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从别处筹措获取,确保生产与经营的需要。如一些特色园区自身并不能够满足的技术、人才等资源,园区企业能够通过这种能力从其他地区来引进。对于浙江的集聚企业,多为小企业,因而单个企业资源能力极为有限,常常不能具备必要的技术、设备、人才、市场等资源,或者基本具备但使用不经济,但特色园区集聚企业之间的协作、信息与经验的交换等资源的整合,却可以使集聚内单个企业获得必需的资源要素,这种对外部资源的筹措与整合能力,是集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集聚内单个企业的资源筹措能力是一种建立在价值创新基础上的综合资源整合能力。大部分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通过一定量的小企业集聚方式获得,但大量小企业集聚,紧挨着经营并不是特色园区的关键特点。特色园区内集聚企业的特点是高度的任务分解和专业化分工。当集聚内一个企业专门于生产过程的某个特定环节,为集聚内其他企业提供服务或部件,企业之间在资源上的相互依赖性和协同关系就产生了。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的协同效应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使用昂贵的机械。显然,这种资源的筹措能力是形成和维系特色园区集聚企业价值链,系统地保持特色园区持续、快速增长和提升单个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资源筹措能力不仅是对园区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利用、创造市场资源的能力。作为特色园区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集聚小企业与外部最终产品市场的联系,成功的特色园区不只是取决于技术、生产条件和社会文化属性的一致性,还取决于与外部最终产品市场网络的联系,以及特色园区在市场中的整体形象。成功的特色园区和企业集聚并非只是纯粹的区域现象,事实上它与国内和国际市场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或重组。特色园区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它在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功能上的协调与控制不遵循行政管理规则,也不按科层机制运行(如大而全的企业),而是市场功能与资源的自发组合。一个没有在市场中形成重要地位的特色园区,没有多少价值。浙江的许多特色园区,企业间的相互依赖的系统,并非集聚在大生产单位上,而是聚合在中间商上,从而有效地把生产与最终产品市场联系起来。
资源筹措能力的形成是源于一定的区域文化与传统。作为必要条件,集聚企业必须与当地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相一致,必须与当地人文融合。特色园区的集聚式经营,其生产经营过程必须有特定的属性,如能分解成不同的环节或特定时空下的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分别承担某一工作,贡献于整个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产业内部的分工协同,还是与外部市场资源的整合,区域内的地缘文化和血缘关系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特色园区是资源筹措能力的有效载体。
5﹒6﹒2﹒2 特色园区与区域经济互动
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它能够克服层级组织协调成本过高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和市场交易成本过大导致的市场失灵的风险。特色园区就是建立在集群基础上的组织形式,园区内部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降低交易成本,达到追求范围经济的目的。
如前所述,特色园区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园区具有集聚优势,能够强化区域内部企业和各部门之间的社会网络联系,增加区域社会资本,集聚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和资源;其次是园区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特色园区的建设初期是一个极化的过程,通过集聚作用将大量要素集中到园区中来,利用园区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能力充分发挥要素的作用,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建设特色园区是产业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手段,是发挥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建设特色园区,实现产业聚集,便于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解决问题,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加快现代工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反过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又能够通过增强地方的经济实力、改善区域投资环境(金融资本)、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本)、增强区域社会影响力(社会资本)等途径改善特色园区的资本拥有情况和社会网络关系,最后通过创新、市场和资源筹措能力三个方面促进特色园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5﹒6﹒3 连云港市特色园区的现状分析
5﹒6﹒3﹒1 连云港市特色园区基本情况
连云港市特色园区的发展大体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启动、90年代起步、近三年大发展。按类别分为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园区五个类别。按审批权限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其他自费开发特色园区三种。按日常管理和产业等综合因素又划分为:经济综合类特色园区、临港产业园区、重点特色园区三大块。特色园区基本沿海岸线、沿同三高速公路、沿东陇海铁路分布,呈“干”字型结构。
(10)经济综合类特色园区
经济综合类特色园区是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连云港市国家级开发区1984年批准设立,此后国家和省又批准连云港市设立了出口加工区和4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连云港市有4家特色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1家省级开发区更名,至此连云港市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开发区8个:连云港高新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东海经济开发区、灌云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海州经济开发区、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尚未通过国家发改委公告。灌南开发区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拟保留特色园区,2006年被省外经贸厅批准为省级重点特色园区,试同省级开发区管理。从省级开发区品牌资源布局上除新浦区外,四县两区都有了省级开发区。基本实现了市有国家级开发区、县区有省级开发区。
连云港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续表
(2)临港产业园区
临港产业园区是连云港市为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在沿海地区开发的产业园区。连云港市拥有204﹒817公里海岸线,发展临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05年下半年以来,沿海临港产业开发全面展开,以连云港港口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南北两翼快速延伸,基本形成了以带状分布为特征的临港产业园区群,辐射和串联整个连云港市沿海地区。临港产业园区数量已经占到连云港市特色园区的半壁江山。临港产业类园区八家:市开发区临港产业区、连云开发区板桥工业园、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灌南县灌河船舶产业园、赣榆县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柘汪临港产业区,和原有在沿海设立的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和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园区已经成为连云港市经济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增长板块。
连云港市临港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3)其他重点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除了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园区,连云港市还有一批重点特色园区。他们是: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拟保留园区的洪门工业园,还有东海浦南工业园、新浦海宁工业园、灌云板浦工业园,12个特色产业基地。这些重点特色园区、产业基地已成为连云港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连云港市重点特色园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连云港市特色产业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
5﹒6﹒3﹒2 连云港特色园区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连云港特色园区由于发展历程短、市场机制不完善,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部分特色园区由于盲目追求数量,忽视了特色产业的选择和竞争优势培育,导致园区内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影响了特色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总体上说,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园区的集聚优势不强
园区集聚优势不明显,首先表现在园区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不多不深,这除了企业之间在技术与产品方面相互提防外,客观上也由于入园企业从外部植入,相互关系较弱,产业链上的分工很少,每个企业都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产品在生产技术与规模上要求不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不高,进入障碍很小,因此,家家户户都能模仿生产,迅速形成大量小企业扎堆生产的产业集聚现象。但这种集聚主要的优势是低成本,缺乏必要的规模与开发实力,技术难以提升,产品属低质量低档产品,品牌优势缺乏。显然,入园企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只产生了一种伴生的经济外部性的集聚效应,与集群企业在价值链上采取协作和共同行为从而产生主动的集聚效应相比,差距较大。
由于缺少这种内在的主动的协作机制,企业对园区整体的品牌效应和信任机制没有充分认识,园区内企业之间协调不够,合作不够,处于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各自为战,缺乏战略性的产业分工机制。成员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主观上的信息封锁现象(尽管客观上并不一定完全有效),相互间技术合作相当少,为了避免技术泄密,不在当地制造竞争对手,企业宁可与园区外部企业或其他机构合作,也不愿在当地寻找技术上的合作伙伴,使得集群学习效应不能有效发挥。所以,有不少园区尽管有产业集聚的现象,但始终无法形成气候,产业集聚无法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这除了在地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与牵引其他企业外,许多园区企业只是模仿生产,往往处于同一层面的低层次竞争,而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无法获取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规模效应。有些园区企业看起来是只进行某一环节的生产,但实际只是简单地为其他企业“打工”,没有双向的互动关系。如绍兴的纺织园区,应该说在产业集聚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经营活动上也常常缺乏有效的协作和沟通机制,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服装面料与纺织坯布、纺织坯布与化纤纺丝方面常处于脱节状态,园区良性互动的有机协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充分发挥集聚固有的经济性。有些园区内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利用园区企业在地理上的便利,在知识、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交流,形成一种互动学习的厂商集聚区,更谈不上在资源配置和产业链的内在联系。
(2)园区的研究开发比较薄弱
“产业群”或“企业集群”都不是仅仅指企业的“扎堆”生产经营,这不能全面地概括其集聚的结构特征,因为产业的集聚除了包括本区域的企业之外,还包括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政府机构以及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专门培训教育机构、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行业协会等。如果一外国企业在园区进行永久性投资,对当地起重要作用时,外国企业也可以作为集群的一部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许多被调查企业缺乏研究开发的投入,经费比例极低,绝大部分被调查企业的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小于0﹒1%。由于企业本身的实力、观念问题等,企业与园区外科研机构的关系不密切,大多数企业局限在对常规产品的转换,满足于一般产品的试制和仿制,缺少对影响园区整体技术水平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缺乏对一些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项目超前开发,也缺少对国内外最新技术的跟踪研究。这种现象实际上也说明了浙江省在产业集聚方面还存在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研发、金融、风险投资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
(3)园区产业的支柱性特点需要进一步加强
特色园区应该是具有该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园区产业应具有支柱产业的性质。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论是长期的积累发展,还是通过短期资本集聚,都与支柱性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带动密切相关,支柱产业的集聚发展常常形成区域经济的支撑点,特色园区的发展宗旨也在于此。当然,支柱产业不能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或主导产业特质,但可能成不了支柱产业。特色园区的产业选择一定要针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带动区域经济来说,支柱性产业的特点不明显。推而广之,特色园区的发展中,在产业、特色、产品等方面有意识进行选择还相对比较薄弱,许多只是在当地已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基础上,规划成园区,而这些产业能否长期发展、有无竞争优势与区位优势、能否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方面考虑不多。
(4)园区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许多特色园区的竞争力不强,多数园区主要是靠低成本取胜。在园区的规划新建、提升发展方面许多是出于“圈地”的因素,没有仔细深入地考虑园区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结合起来。造成园区整体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研发能力,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在市场上靠低价竞争,使研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二是园区内的生产体系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不够先进,与园区外的协作很松散。三是园区企业或有些园区的主办企业不是强势企业,规模较小,产品争力不高,不能成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很小。四是市场、产品、品牌优势不强,不少园区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不能占领主要市场,只是在一些低档市场中生存,有些产品市场前景不好,属将要淘汰的产品系列,更多的园区与企业缺乏必要的强势品牌,既进不了中高档市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另外还有内部管理落后、销售方式原始、园区的区域性特色不强、园区内企业的关联性不足及规划、整合、引导力度不足等。
(5)政府管理职能有待完善
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使特色园区之间能在规范、透明、平等的条件上,真正做到公平竞争是促进特色园区健康发展与布局优化的关键。根据集群的特点,企业应该从选择地址、参与地方事务、提升集群和集体工作几个方面考虑规划自身战略;政府应当从教育、基础设施、竞争规则的制定和维护、促进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几个方面发挥其作用。政府和企业一起,应当强化和建设现有的和正在出现的集群,而不是试图创造全新的集群,因为成功的新产业集群通常出自于已有的集群。政府应该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避免短期经济行为,或者为了占用土地,获得审批而“规划”特色园区,人为地创造集群,这对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由于缺乏集群的基础和受到财力、物力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投资环境不配套,企业进入的积极性不高,特色园区也很难有作为。
提高园区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明确园区定位与发展方向,加强整体规划与长远布局,严把入园企业质量关,提高园区品位与档次;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周期,加强通信设施建设与网络建设,道路、电力、交通环境要重点保障;完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园区企业贷款担保体系、职工培训、企业服务和其他支撑体系;园区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与企业主页,提供相关信息,培训信息化人才,推动园区信息化的发展;园区切实兑现招商引资时的承诺,如税收优惠、费用优惠、贷款优先、商检优先、出口权审批优先,等等。
5﹒6﹒4 加快连云港市特色园区发展的基本构想
5﹒6﹒4﹒1 国外产业区经验的借鉴
一要广泛分工与合作。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可以进行分工合作,有些产业容易成为产业区的主导产业。意大利产业区中的产业有服装、家具、鞋子、纺织品、机械工具、轻工机械、电子机械、皮革业与制皮业、音乐器具、陶具以及玩具等产业。研究表明,形成一个产业区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赖于产品的特性,而是依赖于制造过程的特性。能够在特色园区内成功进行生产的产业应该具有一些典型特征,例如:在生产上能够分成不同的加工阶段、在空间和时间上运输半产品的可能性。
另外,除了生产制造过程的特性以外,意大利产业区中的小企业还与园区中的文化紧密结合,特定地区有特定地区的文化,因此小企业进入特色园区就必须与之内部的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亲缘地缘关系造就特色园区低交易成本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构建企业和社区文化。
二要加强与终端市场紧密关联。产业区内大量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需要销售出去,因此,产业区内小企业与外部产品终端市场常常有着紧密联系。产业区不仅需要技术和生产条件,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和谐一致,产业区作为一种企业集合,它的长期存在与交易量都依赖于特定产品向外销售的可能性。由于这些原因,产业区的成功条件之一是与终端市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销售网络,这就意味着一个新产业区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现象,事实上它与国家甚至世界市场都有关系。
三要形成特有的工业创新气氛。由于特色园区特有的工业气氛,从下而上的创新流动得以产生。对于特色园区内的创新活动,国外有如下一些成功经验。一是产业区内小企业的集聚并相互紧密联系,从而在地理空间上构成信息反馈,改变了传统卖方与买方的关系,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二是产业区的专业化分工使得小企业可以专注于某一项技术,从而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产业区内小企业群由于基于共同开拓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也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从而激活创新的活力。三是产业区的小企业因融入园区的社会文化环境,获得人文网络的支持而使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大大强化,这有助于降低为弥合企业间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差距所付出的成本。四是产业区内特有的工业气氛对在产业区内进行技术与技能知识的共享传播比较有利。技术上落后的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创新的先进企业经验、技术等信息的外溢效应,通过模仿、学习、合作来缩小差距,节约成本。显然产业区的出现使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且成本较小。
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硅谷园区。硅谷园区具有自我繁育机制,即位于硅谷最早的高科技企业是贝尔实验室,它衍生出了半导体实验室,后者又衍生出了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而这之后费尔柴尔德公司又繁育了许多公司。据统计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费尔柴尔德公司,这样由于产业区内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内部自行繁育而成而不是外部植入,因此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的机会就比较多。由此可见,只有具有内部繁育能力的高技术小企业聚集的产业区才有可能有效地进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使每个企业都处于生长与创新的最佳位置,这也解释了我国一些特色园区尽管有着优美环境,很高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下却只有很低发展水平的原因。
四要与当地大学建立密切联系。国外有许多成功的产业区是与当地著名大学共同发展起来的。由于大学研究机构的职能正在转变,由单纯传播知识和研究开发新的技术成果转向转让技术成果和衍生中小企业,大学正融入到本地的特色园区之中,并与区内企业产生密切合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一体化,如剑桥特色园区就是依靠剑桥大学来发展的。历史上剑桥市制造基础薄弱,但20世纪70年代初高技术小企业在剑桥地区大量聚集衍生并形成特色园区,被学术界称为剑桥现象。另外硅谷产业区的产出一半由斯坦福大学衍生的企业提供;普林斯顿特色园区出现一大批与普林斯顿大学优势学科密切相联的小企业。(www.xing528.com)
第五,集聚方式要多样化。并非只有大城市的区位条件才能为高技术企业创新工作提供各种集聚经济条件,世界各地的产业区已经证明了这种观念的局限性。集聚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大公司为中心,许多小企业聚集在它们的周围,小企业成为原料供应商或者终端市场,以降低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也可以是大量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互之间地位基本平等,分工合作,构成产业集聚。也有的集聚,企业不依赖于任何大的生产商,而是依赖于中间商、中间品市场,或生产要素市场而把生产制造过程与最终端顾客连接起来。
5﹒6﹒4﹒2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放大、延伸、激活、加速重点园区发展
(1)充分发挥连云港出口加工区功能
出口加工区是我国规范加工贸易管理的产物,是继经济特区、保税区之后,国家设立的新型对外开放区域,在推动以IT产业为代表的“零库存”加工贸易产业快速发展、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具备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的基础和条件。根据昆山等出口加工区成功经验和出口加工区发展方向,我们认为,连云港市出口加工区作为特殊功能区,是国家级开发区与其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向多功能综合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应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是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全局结合上给出口加工区的作用定位。出口加工区是以保税加工为主要功能的经济区域,有着便捷的通关条件,不仅仅是为引进一般简单加工组装型项目,而是对外开放的一块金字招牌,是连云港市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全社会必须形成共识,各县区都来使用,共建共用,特别是结合各县区省级开发区的发展,有意识作为其功能的延伸区和配套区。
二是依据本地比较优势特别是结合市开发区已形成的主导产业,来选定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一方面通过产业规划吸引国内外企业进区发展和为现有主导产业配套;一方面市开发区现有企业要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在出口加工区延伸其业务。要跳出出口加工区办出口加工区,积极探索区内外结合、市内外结合、二三产业结合、多元发展、重点突破。坚持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高出口,低能耗、低污染项目进区,重点引进有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的优势项目。
三是积极争取出口加工区功能叠加,及时拓展保税物流、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功能。出口加工区以保税加工为主,保税物流为辅,加快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转变。由企业自主选择转关运输方式,卡口申报、口岸验放。在探索发展机制上求创新,形成“统一规划、多方参与、滚动开发、持续发展”的开发机制。以区域性、国际化加工制造营运服务中心为目标。把出口加工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纳入连云港港口大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扩大进口、促进内需、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功能和载体作用。
(2)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两税合一后,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这标志我国利用外资优惠政策有过去的“区域优惠为主,产业优惠为辅”转变为“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今后连云港市经济和开发区发展的重点。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全国、江苏省为数不多的省级高新区之一,是连云港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聚集区。但连云港市高新区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存在着产业“孤岛”现象和粗放式增长方式,园区规模也有待进一步扩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是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明确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方向。根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连云港市产业基础,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重点发展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信业、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
二要制定高新区发展目标和要求。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建设成科技创新型产业园区和跨越发展示范区。特别是以加快建设软件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引导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向高新区集聚,充分利用高新区内制造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培育和发展服务外包业,使高新区成为连云港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阵地。
三要培育内生增长机制,加强产业组织创新。营造高新区内有利于企业内生式成长的氛围和环境,创业企业、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互相依赖,共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更多企业之间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紧密分工合作关系,形成聚集效应。围绕产业成长、产业组织、产业价值三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基本规律,推进创业园、创新联盟、专业孵化器、产学研结合及技术转移等产业组织的发展。有重点地储备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大力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鼓励支持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不断充实主导产业,尽快形成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要建立符合自主创新特点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体系。产业演进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应着力发展高端环节,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进程,积极实施高新区和周边区域联动发展策略。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以建设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化为龙头,把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上下游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
五要整合相关资源,高新区相对独立运作。应以原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组建新的高新区,并相对独立运作。新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三个基本板块组成:7平方公里的科教创业园、4平方公里的东河新城、3平方公里的宋跳高新区。宋跳高新区基本为建成区,新的高新区以开发科教创业园和东河新城为重点,沿花果山向南拓展,和市行政中心区连接起来。新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宋跳高新区以现有企业为基础,作为科研向生产转化的孵化器基地;东河新城重点发展为高新区服务的商务中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教创业园作为科研基地,向设立研发中心、软件园发展。
5﹒6﹒4﹒3 及时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打造园区发展新平台
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断推进,连云港市必须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保护区域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要创建生态特色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是连云港市特色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提高创建生态工业园重要性的认识,生态特色园区是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第三代产业园区,是对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升级。连云港市国家级开发区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的要求,先行一步,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在连云港市带头走新型工业发展模式。省级开发区也要充分认识创建生态工业园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尽快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工作。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省级开发区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环保IS14000认证工作。
运用生态学原则对连云港市特色园区的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创建生态工业园,必须淘汰技术落后、互补性较差的产业类型,增加技术先进互补性强的产业门类。通过这种改造,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构建互补的生态工业网链,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化。因此生态特色园区的关键是企业、行业的匹配,在区内已有的企业中或区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中找出已有或可能的废物流动关系,通过专家分析,筛选出类别、规模、方位上相匹配的设计和改造方案。生态工业园既追求工业园整体的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而且也追求成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保证工业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减排效果。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创建生态特色园区。坚持“环保优先”方针,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创建工作。重点建设好开发区内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集中供热、供气,以及园区绿化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园区内外的环境资源。
二要发展循环经济特色园区。积极实施连云港市临港产业区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试点。沿海地带是连云港市宝贵的资源,既要开发又要保护,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而二者的结合点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目前连云港市各临港产业区已经初具规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具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正是时候。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灌云临港产业区、海头生物科技园应把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方向,确定工作重点,加大建设力度。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以推行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即想方设法将上游产业的污染排放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下游产品,让物资循环利用,物尽其用。建成连云港市第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5﹒6﹒4﹒4 紧紧抓住省里扶持鼓励机会,增创发展新优势
一要加快南北共建合作区进程。省委、省政府对南北开发区挂钩合作开发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作为江苏省发展区域经济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南北合作,主动吸引苏南开发区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促进连云港市园区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也是连云港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本着政府推动、利益驱动、自身主动的精神,经省政府批准,市开发区和东海开发区分别与昆山开发区和镇江开发区已正式挂钩合作,初步确定挂钩合作的已有三对:灌云经济开发区与丹阳经济开发区、海州经济开发区与句容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与丹徒经济开发区。加快南北开发区挂钩合作,着重处理好“两个关系”。(15)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加快区中园的公司化实体运作。应以苏南开发区为公司运作主体,推进共建园区发展。双方首先要“三到位”:思想认识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具体工作开展起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进区方面有一个大的变化。没有挂钩合作的特色园区,应加快以镇江市范围内省级开发区为主挂钩合作的进度,在达成合作协议的同时,重点推进公司合作的实质性运作,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向上争取力度。及时解决共建园区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协调和督查力度,及时总结南北合作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南北合作特色园区的快速发展,推进连云港市特色园区的跨越发展。
二要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强、带动作用大的特色园区是连云港市园区建设的重点。省外经贸厅十分重视特色产业园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开发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是加强规划。根据产业规划布局,按照区位和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以错位发展、差别竞争为目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快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如东海经济开发区设立硅材料工业园、海州经济开发区设立纺织机械工业园、连云港化学工业园设立灌河口船舶产业园,并按照省外经贸厅要求批准设立。二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之尽快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色产业开发区的产业特色鲜明,开发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关联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又推动着开发内企业的创新,促进“低、散、小”企业的集约化进程,形成专业信息、专业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聚集,以提高特色园区的竞争力。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政策优势。特色产业园应成为连云港市特色园区加快发展的共同选择。
特色产业园开发可以有几种发展模式:一是以现有资源条件为依托,发展特色产业园。市场的自发力量可以促成产业集群。二是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产业园。三是依托现有的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园。四是集聚传统技术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园。浙江的许多县级开发区中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发源于传统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所以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色产业园仍是连云港市开发区发展的有效模式。明确产业集聚目标,诱导产业依次向开发区集中。
加快推进开发、集聚、整合,营造产业优势,把特色园区建设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乡镇工业功能区是乡镇工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在形成特色园区的同时,带动区域特色产品的工业发展,努力形成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业核心。探索建立乡镇工业功能区与省级开发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产业联系和产业配套,实行优势互补,发展产业集群。同时,一方面抓好特色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共享性。另一方面抓好园区产业整合,提升产业层次。积极鼓励优势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采取兼并、收购、重组等扩张形式,充分发挥特色园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与功能,培育壮大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发挥特色产业群体的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推动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按照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发展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思路,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产业园、外向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加强各类特色产业园区的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功能整合,联动发展。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一要创新特色园管理体制,二要创新企业管理。加快开发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营造体制优势,不断提升开发区的发展水平。
三要继续贯彻“一体两翼”战略决策,推进沿海临港产业区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是当前和今后连云港市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也是连云港市经济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园区。按照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总体部署和连云港市一体两翼战略,立足于体现以工兴港的总要求,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规划。突出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主线,大力发展沿海临港工业;充分发挥港口对沿海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力;着力培育以港口为龙头、临港工业区为纽带、城市为核心的紧密型经济联系区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5﹒6﹒4﹒5 创建特殊经济区域,拓展发展新空间
特色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示范区、政策性较强的特殊经济区域,应该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的取向,积极向国家和江苏省争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快园区建设的新政策。
一要争取设立保税物流园区,连云港市保税物流园区的争取,对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国际上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和上海、天津等设立保税物流园区的做法,连云港市保税物流园区的定位,是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以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为区位优势,以服务大陆桥两端及沿线国内外大市场为园区特色。争取保税物流园区的竞争非常激烈,连云港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坚持不懈争取。一方面加快港区扩容,快速提升功能,吸引大批知名物流企业,培育现代物流平台;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港口和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实现货物从港口到出口加工区的直提直放,推进出口加工区与我省保税区、港区的功能整合、政策叠加。同时,树立“共建共用”的发展理念,实施“大联动”战略。努力建成初步具有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定位科学、产业结构合理、环境友好型的国际化保税物流园区。
二要争取综合改革试区的政策。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涉及科技、金融、土地、大通关、行政管理体制等九项改革,为天津滨海新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连云港市是我国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跨越发展做大做强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起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应结合连云港市及陇海兰新经济带特殊区域情况,提出类似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
三要尽早解决沿海临港产业区名份。沿海临港产业区是连云港市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载体,名份问题必须设法尽快解决或者变通解决。目前只能分阶段考虑:第一阶段,建议市政府根据省政府有关江苏省沿海开发的要求,对于沿海各县区临港产业区先给一个合理的名份,但必须和各自的省级开发区结合在一起考虑;第二阶段,把连云港市沿海各县区临港产业区统一打包为连云港市沿海经济区,向省政府和国务院申报,争取批准设立特色省级开发区、国家级沿海特色经济区。同时要把其中原有的省级开发区名额抽出来,调整给急需名分的重点特色园区。
第四,沿东陇海产业带园区尽快补强。连云港市沿东陇海产业带园区自然形成多年,布局不尽合理,由于涉及两区一县,需给以适当整合补强。海州开发区应跨过妇联河向南发展,规划面积扩大在20平方公里左右;浦南工业园可与洪门工业园整合并向西发展,规划面积也应在20平方公里左右;东海开发区的东区作为主区越过新牛公路向南发展,合并万花山工业园向南发展至徐连高速,作为东陇海产业带上仅次于国家级开发区的重点省级开发区发展,东西两翼设立白塔和西双湖配套特色产业园。
5﹒6﹒5 加快连云港市特色园区发展的路径分析
5﹒6﹒5﹒1 修改完善园区规划
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规划和建设特色园区和临港产业区,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效载体。园区规划必须突出前瞻性、加强协调性、注重开放性。重点做好园区功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化建设规划等,优化生产力布局。将特色园区和临港产业区作为城市重要产业功能区、新城区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规划、开发、建设和发展,使园区与城市和谐融入。园区建设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科学开发程序,以连云港市城市、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科学制定各特色园区、临港产业区规划,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高起点进行建设,滚动开发,分步实施到位。落实严格的规划管理措施,确保规划要求准确实施到位。临港产业区要为未来港口发展留有足够岸线,为发展物流仓储业和生活居住区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变,不断拓展和完善园区功能,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强化不同园区产业特色功能,努力形成各有侧重、特色明显、多元并举、相互配套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特色园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正确处理园区与母城的关系,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会计、审计、律师、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增强园区的社区功能,加快开发区由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促成特色园区向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发展。坚持分类指导与错位发展。国家级开发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优化出口结构为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省级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走专业化和特色化之路,努力打造园区品牌。进一步完善配套条件,提高配套能力,以功能升级促进开发区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重点特色园区的发展是连云港市特色园区建设的一部分,做好特色园区的规划同样重要。一是尽可能调整和优化特色园区、工业功能区的整体布局,把具有较大规模、产业特色较明显的,作为发展重点。二是根据省级开发区的中长期发展需要,选择地理相连、开发规模和产业规模较大的工业功能区纳入开发区的规划范围,或作为扩容区申报,或作为配套区开发建设,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探索建立特色园区、工业功能区与省级开发区的联动发展机制。
5﹒6﹒5﹒2 引导产业集聚
因地制宜,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实现产业集聚是特色园区发展的科学抉择。企业对特色园区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当特色园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弱化时,区内的一些企业就会失去成本优势,而自发地向节约成本的产业链型园区转移。因此,从实际出发,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十分重要。
应从两个层面努力:一方面从本市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资源状况出发,把临港工业、制造业基地、技术劳动密集和资源加工型三大产业文章做足、做大、做活,形成连云港市特色园区鲜明的产业特色及支柱产业;另一方面特色园区在本市产业定位大前提下,寻找各自切入点,确立具体产业定位。培育主导产业,一要根据产业定位要求,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二要依托区内有带动性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连接,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形成产业链。
同时,连云港市特色园区应重点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体现产业特色和集约开发的要求。积极促进产业集聚。紧紧抓住国际资本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机遇,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以引进龙头企业、“旗舰”项目为重点,充分体现产业特色和集约开发的要求。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坚持“三个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发展;以优势产业、规模企业为主,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工业集中度;以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居民集中居住为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发展水平。以局部性跨越发展带动经济整体性跨越发展。
现代服务业以其所具有的科技含量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征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应把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作为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开发区服务业总量翻一番,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并进,突出发展金融、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外包企业,大力服务外包,有条件的开发区申报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
5﹒6﹒5﹒3 扩大对外招商
招商是特色园区的主要任务,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改进和加强招商工作。改进和加强招商工作,一要普遍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二要进一步提升招商运作水平,而提升运作水平的重点是加强招商策划。
招商策划是招商机构在充分掌握自身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筹划,针对特定目标客户,制定吸引外来资金项目落户的一系列活动计划。招商策划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既要有实战经验,又要有战略高度和大局观念。要知己知彼,把握优势。
针对连云港市招商重点是面向日、韩招商,定向招商,加大推进力度。做好对日本、韩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研究,寻找地区产业“接口”,在韩国设立办事处,与韩国客商建立密切经贸关系,突出专业招商和小分队招商,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重点扩大日本、韩国招商的基础同时,巩固港台、东南亚地区,主动向欧美拓展,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连投资的力度,更多地引进外资大项目。实现外资来源“多国化”。尝试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比如对那些规模大、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采用BOT的方式;条件允许时,尝试发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加强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是做好招商策划的重要一环。探索建立连云港市特色园区招商机构网络、信息平台,实行招商信息资源共享。采用电子信箱等廉价、有效的手段,广泛收集各种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内行业领头羊企业的投资意向,并进行充分对比分析,以此来选择自己的招商战略。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特别加强服务业招商,大力引进与工业企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和培育金融、保险、会计咨询、现代物流以及中介机构,使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5﹒6﹒5﹒4 提升投入产出水平
园区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要拓展,开发建设必须先行。而园区建设必须按集约开发的要求,提升投入产出水平。园区建设既要强化资本投入,又要强化资源有效利用,既要强调投入强度,更要强调产出强度。坚持集约化开发,就是对特色园区土地、能源、环境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要高,以最少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损害,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坚持集约化开发,第一,增强依法用地、节约用地、科学利用土地的意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第二,严格执行项目准入“门槛”标准,提高单位投资强度,积极推行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少占甚至不占土地,控制项目用地规模。第三,加快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投入,重点抓污水处理和热电厂的配套建设,完善配套条件,提升园区功能。第四,认真实施《江苏省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评价办法》,从经济实力、人才状况、科技能力、开放水平、集约程度、环境状况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综合评价开发区的发展。不断健全与完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
坚持集约化开发,挖掘资源利用潜力。抓好节能减排,加快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引导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厂房等要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土地资源再生利用率。按照“超前、成片规划、基础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园区硬环境水平。努力把园区建设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投资乐园”。
5﹒6﹒5﹒5 营造园区二次创业环境
一是政务环境创新,打造政府服务平台。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做到政策透明化、决策科学化、工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积极推行限时办结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推行窗口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全方位服务,全力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投资政策、机制和方式与国际通行惯例、规则相接轨,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商务环境创新,营造亲商、富商氛围。精心打造载体,引进金融机构、商务酒店、配套商业等项目,形成中央商务区,提升商务环境。
三是服务环境创新,构建公共服务网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构建多成分、多形式、全方位、国际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网络。主要有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生产协作体系、销售服务体系等。
四是生态环境创建,打造园区发展新优势。
五是生活环境创新,建设宜业宜居新城。当前,国内外投资者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宜业宜居环境,园区应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园区生活环境内涵,积极引进医院、学校、城市交通等,加快建设文体康乐场所、推进生活配套区、公寓的建设,为园区的投资者、管理者、员工、群众提供满意、舒适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开发区发展的根本优势,是特色园区必须长期保持的优势。应以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运行机制上,坚持市场化开发、专业化招商、社会化服务、国际化接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建立投融资体制上,创新投融资体制,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融资平台。成立特色园区建设担保公司,以多种形式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特色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国内企业法人投资、股市融资到园区投资,促进特色园区与金融机构合作。扶持发展科技、资金及人才服务市场,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要素市场体系。创新特色园区管理体制,加强园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园区管理人员的创新创业本领、高效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