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研究成果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2“以港兴市”战略5﹒2﹒1“以港兴市”战略的理论支持“以港兴市”是遵循港口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港口的特殊功能将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有利条件,从而使港口城市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以港兴市”就是要最大限度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带动全局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在要素集聚中,具有双向腹地,有五个层次。因此,国际上许多港口城市就是跨国公司的“据点”。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研究成果

5﹒2 “以港兴市”战略

5﹒2﹒1 “以港兴市”战略的理论支持

“以港兴市”是遵循港口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形成的港口经济,具有产业关联性高,要素集聚能力强,系统运作效率高,经济形态开放度大等特点。港口经济对连云港市经济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港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港口的特殊功能将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有利条件,从而使港口城市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以港兴市”就是要最大限度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带动全局经济的发展。

从港口城市与非港口城市的关系看,作为不可移动要素,港口为港口城市发展提供了非港口城市不具有的要素集聚空间和竞争优势:一是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可以通过海上运输把本地市场辐射地区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具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二是港口城市发展可充分利用港口强大的辐射力。三是港口作为流通领域资金往来的汇集之地,具有融资方面的便利。四是港口通过能力的扩大,物流、客流量的增加,可使港口成为信息汇集的中心,便于各种信息的获得和处理,使港口城市较非港口城市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在要素集聚中,具有双向腹地,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港口所依托的城市;第二层次是港口辐射的苏北地区、淮海经济区;第三层次是通过陇海兰新铁路及其他各种集疏方式与港口联系的中西部地区;第四层次是新亚欧大陆桥通过和辐射的中亚、欧洲地区;第五层次是港口之间通过航线相连接的向海外所能涉及的区域。前四层次是陆向腹地,第五层次则是海外腹地,港口腹地的第二至第五层次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因此,作为沿海港口城市,港口为连云港市的发展提供了较之非港口城市更大的要素集聚空间,但由于港口在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中定位不准,使连云港失去了许多港口功能带来的发展商机

从港口与港口城市关系看,港口本身就应该成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龙头”作用。临近港口的城市产业较一般城市具备诸多优势:一是港口可以为我们提供生产经营的运输环节少,费用较低的产业;二是港口基础设施,如码头、库场、公路、铁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可以为城市产业所共享;三是港口经规划确定的岸线与陆域,为城市发展涉海产业提供了广阔的聚集发展的空间;四是港口为港口区域的城市土地增值创造了条件。现代港口的发展对港口的服务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使城市与港口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城市作为港口设施的载体,成为港口产业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港口产业由于关联度大,经济带动性强而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当港航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成为城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时,城市的主要功能性质就会发生变化,随着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港口正成为开展国际贸易和服务业的集聚场所,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如我国的深圳、广州、上海天津、秦皇岛、连云港都是因港口的突出功能,“港兴城兴”,形成广阔的经济辐射面,从而多方面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连云港长期港城分离,港口缺乏城市依托,特别是新墟公路收费站犹如一把利剑,割裂了原本已分离的港城间人财物流的联系,教训是十分沉重的。

从港口产业与城市产业的关系看,二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第一,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港口同样产生国内生产总值,港口同样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另外,港口还为国家上缴非口岸城市没有的海关税收;第二,港口为城市工业、贸易和其他部门之间提供了装卸、堆存、运输、包装、装配等相关服务,港口和这些部门之间存在着前向联系效果;港口自身还消耗着本地和外地的工业、贸易等行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港口与这些行业之间存在后向联系效果;第三,港口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具有的多种功能,因而对制造业具有诱发、产生和集聚作用,对人口具有吸纳作用,因而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港口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城市工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港口是吸引和聚集现代工业的最佳区域。港口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输服务,而且港口本身就是吸纳工业的理想场所,一是工业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可以很好地为工业提供国际化服务。世界上85%的国际贸易都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因而港口与国际沟通的便捷条件正是吸引工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从运输成本来看,港口也是理想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虽然通过内陆运输同样可以完成国际国内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但是其运输成本远远高于水运。这是由水上运输的规模经济性决定的;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还需要大量劳动力。港口由于历来的“商埠”功能,一直就是人口繁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四是从物流的角度看,在港口建立工业不仅可以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进行产品的装配、配套以及原材料的集疏,而且,以港口为跨国制造企业物流的集疏中心将有利于降低整个系统工业物流的成本。因此,国际上许多港口城市就是跨国公司的“据点”。由港口吸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良好条件和区位优势,使得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落户港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如山东半岛的许多港口城市都建立了临港工业区,发展制造业,发展进口原料的出口加工业等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结合部,带动港口各种运输方式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运、陆运、物流业、仓储业、中介代理业等的发展,而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呈现港口城市独有的特点。另外,港口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山东半岛港口群辐射的港口腹地的其他城市的贸易、金融、物流、仓储等产业的发展,使整个山东的经济更加多元化、各类市场更加活跃,带动江苏省经济的发展。青岛、日照就是典型的例子。

正是港口这种特殊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充分利用,决定了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总体上快于内地经济发展;也正是国内绝大多数沿海港口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突出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将港口经济作为港口城市的龙头经济,将港口作为城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城市经济才得到了快速发展。就连云港市的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连云港港口功能单一,仍以传统的装卸功能为主,当其他港口已进入第三代、第四代的时候,连云港仍停在第一代港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太小,服务、加工功能很小,临海工业没有重大发展,港口优势没有得到发挥;部分原来依存于港口、海洋的工业,如造船业、海洋捕捞业,非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比20年前还有所退化;港口建设没有跳出现有港池吞吐量长期处于徘徊状况。始终未能建立起以港口优势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因此,李源潮同志认为“以港兴市”是连云港发展之本,提出连云港要“以港兴市”,可以说是在对连云港深刻认识基础上关于振兴连云港的“金科玉律”。高举“以港兴市”的大旗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5﹒2﹒2 港口经济与“以港兴市”战略

5﹒2﹒2﹒1 港口经济的概念

从世界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港口区域一直是经济发展较早和较快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港口、港口城市以及港口周边地区作为中国较早与世界经济合作的平台和窗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港口经济”作为一种有较长发展历史的经济现象和一个新的经济概念,近年来成为中国经济学者研究的焦点。所谓港口经济,从空间区域上看,是以顾客为窗口,以临近区域为中心,以一定的腹地为依托,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港口经济的产业结构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港口直接产业、港口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和港口派生产业等。从经济形态上看,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以相关区域和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形态。它包括相关地区生产力布局,发展港口关联产业特色经济等。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结合的一种经济,是依托和利用港口多种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港口经济是一种形式的产业集群。港口经济具有产业集群的三大特性: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同时,产业集群的三种形式:产业纵向关联、横向关联和区位优势指向性的产业集群,在港口经济中均有所体现。从规模经济学的角度看,研究港口经济发展意味着把握运输量最大、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意味着充分发挥沿海城市的特有优势,增强自身向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又促使港口不断地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从物流学的角度看,港口经济是货主、船运公司和码头业务的结合体,是物流链和交通枢纽及相应服务产业的循环体。从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港口经济是海洋、江河港口本身功能的发挥涉及到了区域再生产的主要过程,影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统称。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看,港口经济是在市场条件下,按经济、合理的原则,通过港口发挥其辐射和聚集作用,使货物、科技、加工生产等资源实现充分而便捷的交流与配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2)

港口经济作为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是由不同作用的多个因素构成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以港口为核心,通过陆路、水陆、航空、管道等重要运输方式的配套、衔接和协调,承担着港口及其城市和腹地之间货物的集疏运功能,成为港口经济传输的动脉;港口的相关产业(如航运业、仓储业、造船业等)作为港口功能发挥和进行正常营运的必备条件,成为港口经济的强有力之撑;港口的广大陆域和海域腹地作为港口集聚货物的来源地和疏散货物的目的地,是港口不断扩展和持久繁荣的物质保证,因而也是港口经济发展的依托。港口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其强大的集聚力与扩散能力。港口城市作为港口经济的首要载体和港口的直接依托,凭借其明显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会吸纳到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多种现代服务业的开展。港口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如物流、船舶修造、船舶代理、货运代理、拖轮服务、理货、引航、船舶供应、口岸服务、拖车运输、港口工业、信息、金融保险服务、对外贸易、临港工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会为港口附近区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外向型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港口的建设与发展会优化区域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到所在区域,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5﹒2﹒2﹒2 港口经济的基本特征(3)主导“以港兴市”战略

一是港口经济的资源性特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资源一般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外,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一方面,水是生命和生态环境、物质环境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具有不可替代性。港口是港口经济的核心,缺乏水资源而论港口及临港工业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从本质上讲,港口经济首先表现为港口水资源经济,或者说是以港口水资源经济为核心的港口经济。另一方面,自然状态的港口资源的航运功能也未必能得到发挥,通过河道的疏浚、渠化和网化,通过沿河、沿江、沿海潜在港口岸线资源的开发,港口资源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港口经济又表现为土地河流和海岸带资源经济。

二是港口经济的基础性特征。港口经济的基础性是由港口工程及临港工业的基础产业设施地位决定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指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它们的依赖性大,在较长时期内对它们的需要将逐步增长,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供给”地位,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生产条件的产业或设施。基础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制约性、战略性作用的部门或行业。港口和港口的重化工业作为交通运输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其他行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条件。

三是港口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水资源的分布是非均衡的,水资源经常处于一种起伏的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从地区分布看各个地区有丰水、多水、洪水、少水、干旱之分。有的地区水贵如油,人畜难以生存;有的地区水满为患,常常受到洪水的灾害。从年际分布看,各个地区有的处于丰水年;有的处于枯水年。即使在同一年内,也有丰水期和枯水期,它们之间相差悬殊,极不均匀。从经济规律来看,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变化,有高峰有低谷,有繁荣有萧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由于受到自然因素、政治局势、国际形势等多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因此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水资源的这种非均衡分布状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波动,使得港口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性。中国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是不可能存在港口经济的;中国西南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河道往往处于天然状态,而且坡降大、流速高,也为港口经济的发展制造了较大的障碍;中国沿海、沿长江、珠江、黑龙江、淮河、京杭运河以及苏北的灌河等地区存在建立和发展港口经济的天然优势。

四是港口经济的外部性特征。港口经济的外部性就是港口基础设施和临港工业外部性的表现。经济学家认为,外部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某个生产者或某个消费者的行为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得益而付出代价,那么就是存在外部性或产生了外部效应。并且根据这种影响对他人的有利和不利将其划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在福利经济学中常把它们称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港口基础设施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即存在外部经济。因为一旦在某个区域修建了某种港口基础设施,由于港口基础设施特有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它会使其周围的土地价格、房产价格上涨,会使其附近或相关的其他行业的经济效益大增,等等。而临港工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可能带来环境的恶化,因此它在具有正的经济外部性的同时也可能具有负的环境外部性。由于很难向这些港口经济以外的使用者索取回报以阻止其效果外溢,因此,如果忽略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港口经济投入的回报,就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效益,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五是投入刚性特征。港口与临港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各种材料费用、劳动费用、决策管理费用及其他费用。其中,固定要素费用占主要部分。港口与临港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刚性包括固定要素费用刚性、要素替代刚性和要素转移刚性、劳动费用刚性及决策和管理费用刚性。固定要素费用刚性是由投入的固定要素决定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定规模的港口与临港工业基础设施所需投入的固定要素的数量在短期变化不可能很大,而这些固定要素的价格变化幅度一般较小,所以存在固定要素费用刚性。不考虑短期内科学技术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即有的港口与临港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材料难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被既便宜又具有良好性能的新型材料所大批取代,这就是替代刚性。而且,这些材料一旦投入到建设中,就很难转移甚至完全不能转移,因而存在要素转移刚性。劳动力工资在短期内也很难产生较大变化,决策和管理目前都有程序化、法制化的趋势,因此也存在劳动费用刚性、决策和管理费用刚性。

另外,港口经济还具有高沉淀成本性、不可挪用性和网络性特征。所谓高沉淀成本性,指企业进入市场又退出市场不能回收的固定费用被称为沉淀成本。港口经济的固定成本很大,而作为固定成本一部分的沉淀成本又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谓不可挪用性特征,指港口经济对空间、地域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只能根据需要就地发展。由于港口基础设施具有不可挪用性,而且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这就要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所谓网络性特征,指港口与临港工业基础设施所包括的线路、通道纵横交错,连接成网,而同样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场站、港口等就是网络的节点。因此,港口经济基础设施具有网络性。

港口经济的特征反映出港口经济具有巨大的效益性,具体体现在社会公益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

港口经济的社会公益效益,是指港口经济活动对人民生活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港口经济的经济效益,港口经济系统虽然具有社会公益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应认真讲究其经济效益性,特别是临港工业的布局和发展尤其要讲究经济效益性,经济效益是港口经济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港口经济的环境效益,是指港口经济活动对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影响。港口的环境效益往往是隐性的、长远的、事关港口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港口经济的巨大效益性主导着“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

5﹒2﹒3 “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重点(www.xing528.com)

5﹒2﹒3﹒1 搞好港口规划

港口规划,是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第一要素,港口规划决定我们在多大舞台上演戏,在多大空间内发展,是推进连云港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环节和基本前提。

连云港的规划,应以连云港港口功能定位为依据。关于连云港港口的功能定位,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港口总体规划中确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全国水运主通道、公路主骨架的重要节点,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亚欧大陆桥水陆联运重要中转港”。这里所谓“亚欧大陆桥水陆联运重要中转港”,实质就是“区域性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也就是连云港的性质定位。连云港一定要以此定位为目标,大手笔、高标准地搞好港口规划的修编工作。量的扩展是港口发展的前提,港口规划要跳出现有港口看港口,要规划好包括前三岛、灌河口在内的海港、岛港、河港立体港口网络。从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特殊区位出发,连云港的规划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亿吨大港”量的规定性上,连云港不能和兄弟港简单地比拼吞吐量,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港口的功能,发挥港口的比较优势,在“质”上做文章。质的提高是港口发展的保证,集装箱化是国际运输的发展趋势,“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的定位也要求我们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李鹏同志任总理时也曾明确指出:连云港的优势在集装箱,搞大陆桥运输(4)。连云港的港口规划建设,一定要突出国际性这个基本原则,大力发展集装箱泊位和以海外资源为中心的临海型原材料专用码头,瞄准世界级港口和世界级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为他们提供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效率更优、流畅度更大的增值服务,以吸引更多的船舶靠泊,以港口的超常规发展,带动连云港市经济超常规发展。

5﹒2﹒3﹒2 搞活港口管理

国际性港口的管理,要求连云港跳出连云港、跳出江苏看连云港,跳出国内看连云港,将连云港放到世界范围内,制定世界级的基准,用世界最佳企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检验自己。要争取引进世界级的港口经营者经营,向世界级的集团公司看齐,力争使我们港口企业的质量和价值观得到国际同行业认可。要采用世界级的科技手段,创造港口业生产力发展新水平,吸引最优秀人才,采取最先进科技,以提高港口的服务质量和生产力水平。要从现在的机械和自动化,发展到专家系统、作业研究、机器光学识别信息科技、无线通讯及互联网技术,争取科技手续在业内的领先地位。要使港口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与港口重点产业的发展相配套,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努力形成港城互动共兴的新格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重点项目、重要思路纳入其中,给港口未来发展留出空间。要向世界大港看齐,要在世界大港口中寻找自身位置、寻求互补空间;要在规划中充分体现为苏北地区加快发展服务、为中西部开发服务、为促进亚欧经贸合作和发展服务的内容,提高港口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与沿桥及周边兄弟市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与东亚、中亚及亚欧两大国际市场的关联度,真正把港口建设成为运行最便捷、效益最佳的黄金口岸。

5﹒2﹒3﹒3 优化港口环境(5)

(1)优化港口与城市的关系,以港城一体化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实施。

“以港兴市”需要有一个“以人为本”的东部地区港城一体化环境。以旅游业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的客运功能,是连云港一个独具特色的功能,东部地区又是江苏海滨旅游精华所在,港城一体化,首先要东部地区创造一个城市港口、旅游相容并存的人文环境。

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港口经济时曾走过的路,我们在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时一定要处理好港口发展和城市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文居住环境的营造。连云港旅游资源丰富,海上旅游资源以岛为载体,开发潜力大,连云港市共有大小岛屿14个,其中连云港周围海岛有东西连岛(现已通过挡海大堤与陆地连接),竹岛、鸽岛、秦山岛、开山岛等,离港口45﹒6公里处有著名的前三岛(平山岛、达山岛、牛山岛),风景各异,特色鲜明;港口背依云台山,自身就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全国工业旅游点之一;以东部山、海、港为一体的海滨旅游区是江苏省三大旅游区之一;港口腹地广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东向西,独具特色,独成一体,连点成线,沿途地形、景物、特产、习惯、习俗、风情气象万千,美不胜收。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给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极高的国际开发价值。旅游业是个朝阳产业,与钢铁、汽车工业并列世界三大产业,21世纪我国沿海客运将进入以旅游客运服务为主体的时代,世界旅游将进入更加开放、更加繁荣的新阶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旅游资源,使连云港具有吸引沿海内地和国际旅游客运的有利条件,打开海上客运通道,在巩固提高至韩国仁川国际客货航班的基础上,开能至东南亚其他国家(地区)的客运航线,开通至连云港、青岛、上海、香港、台湾的客运航线,使连云港成为沿海与内地客运的中转枢纽,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在“以港兴市”战略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港口发展与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临港工业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港口城市应便于居民生活,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东部城区建设中,生活居住区要和产业区、物流区分离,使居民区形成可娱乐、休闲的空;港口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海岸景观要尽可能恢复自然之美,建筑物要和自然文化等相协调,保证有旅游船一类的码头停靠设施。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同时,把改善海洋的自然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避免工业化国家(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使大批的海滨、沙滩、海藻场消失,导致水域水质的恶化,自然生态条件遭到破坏。东部地区根据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景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引进多样化产业,形成自己的特性。在风景好的地区甚至可以不惜把货运码头改为游艇码头,把工业用地改为旅游用地,要最大限度发挥东部城区自然风光的资源优势,以连岛景区和高公岛、宿城等景区为核心,拓展整合港口、园区、海洋、核电等特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海滨旅游业,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同时,将东部城区建设成为海滨旅游名胜区。

“以港兴市”,还要处理好临港工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关系,在切实抓好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如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法律、会计为内容的服务业,新兴港航产业、外轮物资供应、船舶配件寄售、海域特许经营等涉港后援服务业,以及国际商品展示、展览、展销等现代化服务业。当前,要依托国展中心,自行主办带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展示会、商品交易会和经贸洽谈会,与国际国内一些大中城市、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等联合举办区域性、行业性博览会、交易展示会、商务洽谈会,推动港口会展业的发展。要加快推进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努力形成各种产业竞相发展、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的产业格局。

(2)优化港口与园区的关系,以港区一体化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实施。

所谓港区一体化,即港口与连云港出口加工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连云区的一体化发展。

港区一体化的重点是港口与出口加工区、开发区的联动发展。港口是东桥头堡的重要载体,没有港口,就不可能有连云港市作为东桥头堡的特殊地区。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是连云港市对外开放的成果,是开放的前沿,也是带动连云港市发展的潜在资源。港区一体化的实质,就是通过港区联动,争取把出口加工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体制和政策逐步延伸到港口,覆盖到整个港区,做到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选择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海关监管一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化。在此基础上,进而争取自由贸易区乃至自由港口的政策,形成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国际化的环境,实现货源、商品、资金无障碍进出,使潜在资源变为竞争优势。

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开放度最高的经济区,自由进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是转口贸易的发展、区域性国际运输中心的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等都是著名的自由贸易区。共有、共建、共用东桥头堡连云港已成为专家们与沿桥地带各城市的共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就指出:连云港要解放思想,来一个撑杆跳,一步跳到自由港(6)。只有加快港区一体化建设,争取建立自由港才能使连云港从开放的低谷成为开放的高地,使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功能更完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新亚欧大陆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实现整个陆桥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带动陆桥经济带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港口、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全部坐落在连云区境内,为港口和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服务,是连云区的重要职责。连云区应充分利用连云港辐射淮海经济区和陇海兰新广大地带,具有陆域资源优势和增值服务的潜能,以上述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充分体现政府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港区联动,形成规模和气候,进而带动整个陆桥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

(3)优化信息平台网络,以信息网络一体化推进“以港兴市”战略实施。

港城一体化、港区一体化离不开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沟通,离不开畅通的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运输仓储服务,也离不开快捷的信息平台,港口未来货运的发展趋势表明,集装箱、大宗散货、件杂货运输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港口不仅成为物资调剂与集散、交易的中心,仓储功能有较强的扩展要求。与此相联系,为货主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需求将更显重要,发展信息服务势在必行,事实上,港口本身就是信息集散地,也完全有条件为货主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正在发展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与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和结合,也将会使连云港成为区域性国际信息港。

目前,从连云港市的实际出发,应当发挥三个具有相对优势的信息平台的作用,推进港城一体化、港区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步伐。

一是发挥港口信息平台的作用。连云港是我国的十大海港之一,连云港港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千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整个东陇海沿线对外交流最大的信息载体。因此,一方面,无论是在临港工业发展还是在港口物流建设中,都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进行有效地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保证运行系统安全、高效、协调地运转。另一方面,将港口EDI系统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实现港口、海关、出口加工区、开发区、船公司等数据自动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全线对港口信息资源的通用共享。

二是发挥国际经贸信息平台的作用。连云港是沿海开放城市,并设立了出口加工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政策资源和对外开放上的相对优势,随着东部国际商务中心的建成和逐步运行,国际经贸信息平台已呼之欲出。在“以港兴市”战略中,一定要做到国际经贸信息体系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全线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使连云港市在健康快速的轨道上运行。

第三,要发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信息平台的作用。为了加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建设,国家在连云港设立了新亚欧大陆桥国际信息中心,这是连接陇海兰新沿线和沿桥各国的信息平台。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平台,高质量建设好这个平台,全方位利用好这个平台,使连云港市成为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国际经贸通道上各国、各地区争相关注和投资的热土,使连云港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基础上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