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建设研究进展

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建设研究进展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4“文化建市”战略在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竞争中,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需要构建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实施“文化建市”战略。5﹒4﹒2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分析5﹒4﹒2﹒1连云港市具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优势连云港市文化资源分类一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建设研究进展

5﹒4 “文化建市”战略

在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竞争中,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需要构建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实施“文化建市”战略。

5﹒4﹒1 文化软实力是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有力支撑

连云港市相对欠发达,表现在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都相对较弱,经济硬实力要上去,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上去。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不仅仅是经济范畴,更是文化范畴。大力推进连云港市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建设,对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文化软实力具有在比“硬实力”更为内在、更加深刻、更具精神特质,从而更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走向及基本品质的特长。一个高度成熟、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综合实力,必须是刚柔并济、“软”“硬”兼备,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均衡发展的社会,是追求经济和文化目标相统一的社会。连云港市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它需要有一个区域范围的支撑,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是同时,经济也是需要文化的底蕴来进行决策的。第一,经济蕴含着文化。首先,经济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因为经济活动的目的与文化的目的方向一致。都是为完善人的发展需要服务。其次,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人们对经济活动的价值的判断也各不相同,进而经济发展的体制模式也各不相同。第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文化为支撑。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就是人类在实践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向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它们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文化作为支撑。首先,生产力表明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这种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文化,特别是取决于文化中的科学文化,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经济的发展依靠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只要承认这一点,就必然要重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文化价值观念必然会通过对人的影响,进而影响、制约着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及彼此发生的各种关系,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等。这种影响与政治相比较,虽然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但却更具有深刻性,它能通过感化、说服教育等手段实现人们对经济生活和秩序的心理认同,从而重塑经济主体、引导经济发展方向。正是这样,文化与经济的复合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当人类步入新的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人类的科学技术也正以日新月异的趋势向前发展,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而且进而跃居为第一生产力,从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成为其基石,经济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凝聚于文化,这样,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将为连云港市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以连云港市深厚文化资源为底蕴的文化软实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连云港市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提供基本保障。连云港市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被称为神话故乡、东夷古都和东海名郡,是我国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中历史最早的城市之一,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可供挖掘的优良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应该说连云港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历史传统资源的相对优势。

第二,文化软实力铸就连云港市整体文化认同感,提供经济发展精神资源。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植根本土文化,受到了历史文化等多方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要增强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从丰富地域文化入手,凸显地域特色,打造文化亮点,丰富地方文化内涵,增强历史厚重感,形成文化“焦点”效应,增强广大群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三,文化软实力能够推进创新,增强连云港市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活力。生产力表明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文化,特别是取决于文化中的科学文化,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连云港市文化产业的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连云港市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连云港市要提高区域竞争力,首先需要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做坚实的基础。只有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认识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紧迫性,在全球信息时代,连云港市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才会具有更宽阔的前景,连云港市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才会事半功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才会更和谐

5﹒4﹒2 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5﹒4﹒2﹒1 连云港市具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优势

(1)连云港市文化资源分类

一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连云港市堪称历史文物名城,据2007年的统计,连云港市现共有县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其中国家保护级5处,省级12处,县区级55处;共计馆藏文物16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6500余件。据考古学研究结果证实,远在一万年以前,古朐山即现在的锦屏山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1959年和1978年在锦屏山南麓二涧和东海县山左口乡大贤庄,均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遣址。1979年发现的长20米、宽10米的“将军崖岩画”,国家文物局鉴定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项难得的重大发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

另外,连云港市还是文学情牵的灵山秀水。一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古文学创作史,上至神话传说,中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下至明清小说,皆有涉及连云港市地域的人或事。这里的秀美山川孕育了中国古代两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镜花缘》。同时,它与《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窦娥冤》等中国古典七大文学著作无不息息相关。近些年来,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也可能就是连云港市东海县人。

古往今来,灿如群星的文人骚客倾情于此,吟诗作赋,留下华章为山海添彩、替古城增辉。连云港市地域名人辈出、群贤毕至,他们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崩于斯,或短期生活驻足于斯,像孔子登山望海、秦始皇两次来巡、徐福东渡扶桑以及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吴承恩、李汝珍、吴敬梓林则徐朱自清等文人名士、诗家骚客的遗迹、遗事、遗功,使地生灵辉,人生景仰,常使人流连忘返、遐想不已。

二是底蕴深厚的海洋文化。连云港市位于中国沿海的中部,濒临烟波浩渺的黄海。作为具有鲜明的滨海特色地域,这里山海相连,长堤卧波,海天一色,明丽雄秀,其海滨风光之美,在全国城市中独具魅力,辽阔壮观的大海,使连云港市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山海景观,孕育了连云港市的海洋文化,陶冶了连云港人的情操和胸怀。从历史上看,连云港市即为中国主要的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秦始皇立秦东门将其作为中国的最东边;独特的海滨风光是连云港地区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法、绘画、民间文艺,众多的文艺作品,蔚蓝色的大海成了永恒的主题;连云港市的珍稀海产品名闻遐迩,见于史书记载的“鳞介鱼虾”就有60多种;饮食文化也与大海密切相关。凤尾虾,芙蓉套蟹、生熏黄鱼,也是海味名菜;逢年过节,街头巷尾糊灯笼,划旱船,观蚌舞,连民间文艺也充满了浓浓的大海风情。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又提出要在连云港建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后,国家将连云港市列为全国十四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国家海洋规划将连云港列为中国海洋三大特殊开发区域之一。目前的连云港现代化港口已是中国十大海港之一。现代的海洋经济如海洋捕捞,盐业、海洋化工、港口运输、海洋养殖、海洋旅游等也都成为经济支柱之一。连云港市在长达六七千年之久的浩瀚历史中,无论是有据可考的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颇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积淀,也无论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时期文化精神,无不是与海洋相联。

(2)连云港市文化建设成效

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两者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可分割,最终转化为区域综合实力之一。近几年来,连云港市注重增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人文环境的感染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着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一是文化事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整合社会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公益文化事业投入持久稳定增长机制。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提高为基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活跃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坚持正确导向,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加强重点文物与建筑维修和环境整治工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文物保护工作也走在江苏省前列,投入巨资保护龙山文化遗址、挖人工湖、进行河道整治、改造北海观音寺。“十五”以来,连云港市的道路、广场、住宅、商业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连云港市文化馆、图书馆、城乡文化站总面积大幅攀升,比“九五”初期实现倍增。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市博物馆、市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或正在施工,集中展示了连云港市城市建设的水平和特征。正在加强农村基层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二是文化产业也取得一定成绩。连云港市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积极发展数字有线电视,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开发。规范发展文化娱乐业,以高档休闲文化为主体,完善社区配套文化娱乐设施功能。加快发展艺术品业,扶持发展文艺演出业。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构建文化建设主框架的同时,还连续13年打造“连云港市之夏”旅游品牌,每年来连的旅游人数均在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52亿元以上。放开市场准入,完善文化产业规划,推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繁荣有序。鼓励文化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大力培育亲商、富商、安商文化,近几年来,连云港市吸引来了包括美国杜邦德国大陆、日本三菱、德国汉高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2006年,开发区聘请专家,组成课题组,对如何加强产业招商、全面建设亲商文化进行战略研究。同时,连云港市从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入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积极打造区域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即通过文化继承、文化挖掘、文化建设,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凝炼区域特色文化,融聚社会共同价值观念,并通过文化产业建设、旅游产业建设,增强区域文化的感召力和辐射力,吸引外部人才、资本、产业的流入,最终将文化软实力转变为可见的竞争力和经济力。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连云港市重视软实力的构建,把软实力放到与硬实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和建设,以软实力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5﹒4﹒2﹒2 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劣势

(1)文化资源流失状况严重

一是自然消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连云港市人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文化,废弃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扬弃和转换中,滋生传统文化的土壤日益萎缩,特色的、原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自然衰落、损毁、消失了。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连云港市人寻求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的时候,也更感知和接受了现代文明,成为家乡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倡导者。但本地传统的文明与文化渐离渐远。

二是人为流失。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有意识的收集和保护工作没有展开,导致这些文化遗产迅速流失,它所蕴含的重要文化和历史信息也随之消亡。正是由于经济、政策、教育、宣传不到位的原因,连云港市文化资源破坏现象十分严重,环周仅有300多里的云台山却曾有300多处采石塘在吞食,开山取土等破坏行为导致山区水土流失林木萎缩。多处景区昔日郁郁葱葱,现在已成荒山秃岭。有的地方古迹破坏也很严重。

三是坐看流失。连云港市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财政收入用于区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在保护、弘扬和发展区域文化方面往往力不从心。表现在留不住专业技术人员,对民间艺人无力扶持,对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无法抢救,对已抢救到博物馆的文物也缺乏较好的条件给予保护。连云港市对区域文化的保护、管理缺乏专门的规章制度,保护、弘扬和发展的工作无规可循纵容了文化流失。

(2)文化资源转转换乏力

一是文化事业水平低下且不均衡。连云港市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不足,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公共服务系统人才,公共服务队伍素质不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被理解为只是政府的事情,公共文化发展理念不清,难以有效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机制还不够活,单一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的限制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带有单一化的特征,以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后,不能为群众提供丰富可用的文化资源。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品牌就是力量,如果连云港市不能立足于自身文化打造出品牌,那就很难找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点。如果把连云港市文化看成一种产品,我们需要给它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和商标。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能否很好地转化为实在的竞争力,取决于人们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文化资源能否转化为文化品牌与商标。而连云港市文化载体生硬老套、缺乏人文关怀、文化品位偏低等弊端普遍存在。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较小,还存在着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大多数单位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广播电视、报业等行业与发达城市文化大企业集团还无法相比。同时,连云港市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规模较小、基础较差,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不够,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没能得到应用。演出设施设备陈旧,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文艺演出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是文化软实力政策体系不完善。表现之一,文化事业体系不完善。文化事业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不够,不能为公共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撑,还存在着依靠政府办文化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其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大环境,难以为群众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表现之二,政策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对文化产业中的弱质产业扶持力度偏弱。对产业的扶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扶持、税收扶持、信贷扶持、奖励扶持等。目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扶持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5﹒4﹒2﹒3 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机遇

(1)国家层面(www.xing528.com)

国家层面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统筹兼顾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起文化建设,人们一般将之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2)地区层面

在地区层面上,连云港市地位的提升和本地区政府的支持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巨大空间。

一是连云港市地位的提升。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起点、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随着跨越欧亚八国,间接经济覆盖35个国家和地区、连接北大西洋和亚太两个世界上最大和最发达的国际市场的新亚欧大陆桥的启运,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与战略作用正愈益受到举世瞩目,连云港市的地位正在提升,连云港市当前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连云港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切实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连云港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这些为连云港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开创“文化连云港”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本地区政府的支持。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是这个地区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连云港市实现跨越发展、崛起腾飞,需要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强劲支撑。而政策的支持为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全面加快“文化连云港市”建设,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明确工作重点,加快繁荣社会事业,努力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搞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连云港市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为民多办实事,切实增强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整体合力,不断加快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步伐。这为加快建设一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设施完备、文化体制充满活力,拥有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和一流的文化精品,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连云港市奠定了基础。

(3)大众层面

从民众需求出发,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条件。

连云港市2008年人均GDP已达到16808元人民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在满足了其基本的生存及物质需求后,要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工业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精神需求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发展文化尤其文化产业正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手段,因此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居民文化消费将出现较大增长,占到个人消费总支出的18%。按照目前我国已经达到的人均GDP1000美元计算,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还有4000亿元左右没有实现。如此巨大的国内市场,无疑为连云港市乃至整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若按照文化消费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18%计算的话,连云港市同样有着巨大的市内文化需求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文化市场与市内文化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巨大的国内和市内文化市场的存在为连云港市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4﹒2﹒4 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1)国际背景

从国际上看,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国外文化发展的挑战。当前发展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文化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产业为例,据一些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每年达到几千亿美元, 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8%~25%,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居第四位,日本和韩国也分别达到了18﹒5%和15%。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新的源泉,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记者迈克雷指出,“美国真正的优势是文化与知识财产这两个非常人性化的资源。”

面临西方国家文化的冲击力是处于经济文化发展劣势的我国各个地区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处于经济文化发展起步腾飞重要时刻的连云港市亟需在把握住本地区文化发展和认同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抵制西方文化侵入的同时,将本地区的文化优势与本地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而融入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2)国内环境

从国内看,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其他地区文化发展的挑战。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江苏两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连云港市具有沿海区位优势,港口、铁路、公路枢纽优势,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工业腹地优势。但是与同样首批沿海开放其他城市相比,这20多年经济发展的位置一直靠后。比如上海在沿海开放城市中处于国家区域经济枢纽。2008年上海实现GDP达13698﹒15亿元,比2007年相比增长9﹒7%,连云港市仅占上海的5﹒4%。除农业增加值外,其他各项总量指标上海都领先很大。人均指标上海也居15个城市的前列。2008年,广州GDP达到8215﹒82亿元,仅次于上海,连云港市仅占广州的9﹒1%。同时,连云港市位于淮海经济区,有“淮口巨镇”之称。虽然淮海经济区整体欠发达,但区内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连云港市却也仅仅位于中游。连云港市又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但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是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与郑州、乌鲁木齐、徐州、兰州、洛阳仍有差距。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目前全国许多省份及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本土文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形成。这对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例如,近年来,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连云港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其中,连云港开放先导区近两年在优惠政策优势越来越弱化的情况下发展一再提速,靠的是“软实力”为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新的“核动力”。

面对其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连云港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尽量“求异避同”,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原则,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以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培养强势文化人才,建设强势人文学科,将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进而将文化软实力转变为区域竞争优势。

5﹒4﹒3 以创新为动力,加快连云港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5﹒4﹒3﹒1 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

文化是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围绕满足人类心理需求,运用文化资源,把人类自身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作为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过程,与其他产品的生产一道,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文化以各种方式充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已明确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因此,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是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指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在文化中的体现,包括原创和创新两个方面。文化创造力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是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创新是文化繁荣的源泉,人类社会就是在继承、创新中发展。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动力应来自于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能带动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从而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创造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翼。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映着文化创造力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生产力为基础,文化创造力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金,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同时,如果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生产力是不可能上水平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文化生产力,就是为了进一步激活人的潜能,激发文化创造力,所以解放文化生产力一定要以人的解放、发展为最高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既要立足于基本满足人的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又要为满足人的高层次的社会需要例如创业和各种创新活动等积极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进一步激活人的潜能,既要立足于基本满足人的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又要为满足人的高层次的社会需要例如创业和各种创新活动等积极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让一切创造文化财富的源泉充分发挥作用。

5﹒4﹒3﹒2 鼓励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人的各种高级能力与活动方式有机协调、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创新现象及所涉社会因素进行解读、组合、集成的过程。进行文化战略创新,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励人们强烈的创新激情驱动。要从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两方面影响文化主体。应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先进文化的观念,激励人们强烈的创新激情驱动,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引领,大力营造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全面打开文化视野,崇尚竞争,崇尚实践,崇尚探索,崇尚创新,崇尚发展,崇尚新知,反对墨守成规、停滞不前,从而激励人民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其次,我们必须全面地深入研究连云港丰富的文化资源,理清我们的文化优势,明确我们的文化特色,确立文化发展的地区战略目标和各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构筑我们新世纪的文化战略体系。第三,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发展我们自己的特色文化。第四,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保证竞争机会的平等公正,又鼓励文化工作者开拓创新,多做贡献;必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依靠法律法规调控市场运行,促进创作生产,保护知识产权;通过努力,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得到解放、文化发展力得到增强。

5﹒4﹒3﹒3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着力实施品牌战略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它只是文化产品的要素之一。连云港市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涵、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连云港市势必要首先寻求有价值的、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找到本土优秀的文化产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和当代的科技、商业、消费文化结合起来,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来铸造城市文化品牌,确立文化发展战略。加快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把握区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的文化产品。特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让“特色”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让“特色”与时代相结合,与市场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以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普遍接受的题材为内容,设法避免繁盛以往国际及国内文化交流缺乏品牌、载体生硬老套、意识形态宣传色彩过浓、缺乏人文关怀、文化品位偏低等问题,以免事倍功半,浪费资源。连云港市拥有众多的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比如,依托连云港地区源远流长淮海戏艺术,铸造文化品牌。作为文化古城的海州,各类文艺、曲艺曾盛极一时,不仅曲种众多,曲牌、曲目十分丰富,而且在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独占丰采,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州五大宫调就为一例。海州五大宫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有着相当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它是盐文化,乃至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些节目走进了旅游景点、茶馆、饭店,使传统艺术之花继续绽放,将它转化为文化品牌,不仅能让更多音乐爱好者走进千年古曲最后的“保留地”,而且能够铸造城市文化品牌,确立文化战略。又如,依托地区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品牌。连云港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是世人惊叹的“东方天书”——将军崖岩画所在地,也是世界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主人公美猴王的老家,还是连云港市云台山景区这一国家级重点的风景名胜区。利用本地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组织文化节、旅游节等各项活动,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围绕本地文化,以当地特产水晶制作的旅游工艺品等一大批旅游产品的相继开发,动员县区、乡镇村、街道及各种集体和个体,积极开发有特色的地方旅游产品,这样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聚了工业、商业投资的人气,加快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正是人们所习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继续办好系列高雅的文化活动,把精品文化做大、做强,积极打造优势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使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区域文化的竞争力,以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因此,在国际和国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推销,文化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我们应立足于连云港市的文化资源,突出连云港市的区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连云港市名人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西游记文化、生态文化等的文化内涵,走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化发展道路,做到内容的特色化(理念、审美观、故事、符号等),形式(体制、机制等)的现代化,营销的市场化(流通、包装、销售等),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产业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使连云港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5﹒4﹒3﹒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繁荣文艺事业。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对文化部门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管理方式的改革。应进一步在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以国家保证重点,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办文化的格局,由此形成多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以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生活和审美的需求。在行政管理上,应转变政府职能,确立分类管理、分级指导的宏观管理思路,要对各类文化单位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单位采用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国家对重点艺术表演团体和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应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在投资方式上加以改变,把重点放在激发自身活力上,充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在内部运行机制上,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内部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艺术生产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领导体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5﹒4﹒3﹒5 增加教育和科技在文化中的含量

科学实际上是先进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首先能推动一国的科学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一种民族精神,能够培养大量人才。其次重大科学原理的阐明和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能引发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则能引发产业革命,最后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服务的科技含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