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测量实习指导与管理介绍,

测量实习指导与管理介绍,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测量实习是继工程测量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测量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测量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教师除了要进行正常的实习指导、检查工作外,还要注意学生的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和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测量实习指导与管理介绍,

测量实习是继工程测量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的测量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测量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习,可以了解测量工作的全过程,消化、加强理论,提高实践的动手能力。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或从事相关专业的测量工作,都将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实习的目的、性质、任务、要求

(一)实习的目的、性质

测量集中教学实习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组织计划与组织管理的能力。

(2)加强测量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消化理论,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3)提高仪器(J6、S3全站仪)操作技能和观测能力,提高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工程测设的基本能力。

(4)树立执行《规范》意识,严肃作业规程,提高规范性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及对测量成果、资料管理的初步能力。

(5)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提高技术总结报告或实习报告的编写能力。

实习的性质为集中教学实习,类型为综合类实习。

(二)实习的任务、要求

1.实习任务

实习任务分为组的任务和个人的任务。

(1)每个实习组的任务。

1)实习仪器(J6、S3、全站仪)的检验与校正。

2)一条图根闭合或附合导线、一条图根(或四等)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的布点、观测、计算。

3)方格网的绘制、展点(数字测图不需要),一幅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4)一件工程建(构)筑物的测设(轴线定位,设置龙门桩,管道中线测设及断面测绘,道路曲线测设及断面测绘,桩基工程测设等)。

(2)每名学生的任务。

1)1~2测回的水平角观测,1~2测段的水准观测,1~2条边长的往返测量。

2)一条规定导线、水准路线的计算。

3)地形图测绘的各环节,如跑尺、观测、计算、绘图、检查、修图与整饰等。

4)1~2个点或一件建筑物的测设,若需绘图则要进行完整工程图件的绘制。

5)集中实习技术总结报告或实习报告的编写(含心得体会)。

2.实习要求

(1)能对仪器进行常规项目的检验,能独立、快速、准确的操作实习中的测绘仪器。

(2)各类数据采集合理、准确,记录格式正确、美观,原始记录无涂改现象。

(3)各类计算准确、无误,一般计算能用程序型计算器编程完成或用计算机完成。

(4)地形测绘内容无遗漏,各地物相对位置关系正确,地形准确,并按《地形图图示》的相关要求绘制。

(5)工程测设理论严密、方法合适、数据准确;检测合理,结论可靠、正确。

(6)报告编写规范,内容翔实、具体,字迹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输出。

说明:以上是2周实习时间的任务、要求,若为1周时,相应任务均应减少(如控制、测图、测设),部分任务可删除(如仪器的检验、校正等)。

二、实习的组织安排与管理

(1)每班安排1~2名指导教师,若有两个班同时实习时,可安排2~4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除了要进行正常的实习指导、检查工作外,还要注意学生的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和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2)学生按班或专业分组,每组5~7人,最好为6人。每组安排1名组长,并负责协商制定本组各阶段的实习计划、仪器设备与人员安全,以及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

三、实习的仪器设备、物品配备

实习期间,给每组配备的仪器设备、物品如下。

J6经纬仪(或全站仪)1台,S3水准仪1台,3m水准尺1对,30m或50m钢尺1把,程序型计算器1台,斧子1把、小测伞1把,花杆1~3根,测钎2~3支,图示1本,记录板1块;红油漆1小桶,记号笔1支,毛笔1支,木桩、小铁钉或钢钉、线绳等若干。若用模拟法测图,还需图板1~2块、量角器1个,聚酯薄膜1张,透明纸1张等。除了给每组配备上述设备、物品外,另应给每班配备1~2台电脑、打印机及地形成图专用软件等,由指导教师负责管理或指定专人管理。

四、实习的基本内容

测量实习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仪器的检验与校正

1.J6经纬仪、全站仪的检验与校正

(1)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2)圆水准器、管水准器的检验与校正。

(3)十字丝竖丝是否竖直的检验与校正。

(4)竖盘指标差的检验与校正。

(5)视准轴误差与横轴误差的检验等。

2.S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1)圆水准器的检验与校正。

(2)十字丝水平丝是否水平的检验与校正。

(3)i角误差的检验与校正等。

(二)数据的采集

1.水平角观测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有要求时为全圆方向法);水平度盘配置;记录与计算的格式等。

2.竖直角观测与视距测量(模拟测图)

中丝法观测;指标差、竖直角的计算;视距测量(模拟测图)、碎部点的高程计算,记录与计算的格式等。

3.距离观测

钢尺量距,全站仪测量距离、高差等。

4.水准观测

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读数方法;记录与计算的格式、方法等。

(三)数据处理、计算

1.导线的计算

外业观测资料的检查、整理;导线观测值略图;各项条件限差及计算;方位角的计算,坐标计算等。

2.水准测量的计算

水准路线观测值略图;高差闭合差、限差的计算;观测高差的改正计算;点位高程的计算等。

(四)地形测量

方格网的绘制、展绘控制点,碎部点的选择、碎部点测量与展点、碎部点的检查,地形绘图、修图、检查与整饰等。若用测绘软件绘图时,则有绘制野外草图,数据传输,屏幕展点,地物符号或代码调用及地物绘制,建立不规则三角网(TIN)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检查与整饰,出图等。

(五)工程测设

工程建(构)筑物(厂房、道路曲线、管道、桩基础、勘探线)的基本平面外廓设计及主要点位的设计坐标,测设方法与测设元素,检查方法与检查限差等。

(六)编写报告

实习的地理位置、任务要求;仪器配备、人员组成;数据采集、处理的方法及成果、评价;地形图测绘的资料、成果、检查与评价;工程测设的设计、测设、检查与评价;实习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其他问题;实习的心得体会及对实习的合理化建议等。

五、实习的时间与日程安排

2周测量实习的日程安排见附表2-1;1周的见附表2-2。

附表2-1 工程测量2周集中教学实习日程安排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附表2-2 工程测量1周集中教学实习日程安排表

六、实习提交的成果及成绩评定

(一)实习提交的成果

(1)每组必须提交控制测量的全部成果(外业、内业),地形测量、工程设计与测设的全部数据,相应的图件(如地形图,建筑物设计图、纵横断面测量图等)。

(2)每人必须提交按技术总结报告形式编写的实习报告。其中,属于本组共有的图件在报告中可仅作说明或复印原件,其他属于个人部分(或部分是组)的,必须编入至报告内。另外,有测量实验与实习手册的,必须一并提交。

(二)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考核分两步完成,第一是对所在组进行考核(权重系数P1为30%~40%),第二是对个人进行考核(权重系数P2为60%~70%),系数P1、P2在同专业同年级中保持一致。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计算如下。

个人的评定成绩=小组成绩×P1+个人成绩×P2

实习成绩最终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计,五级分制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若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且又屡教不改者,指导教师有权停止其个人实习,不再考核,交由学校处理。

(1)对组考核的主要内容。小组的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组织计划、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总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总体数据采集、处理及应用能力,或测算成果、图件成果质量。

(2)对学生本人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本人的组织纪律和考勤,操作技能,计算、测绘图件、工程放样、技术总结的能力等。只有组织纪律与考勤这项符合学校相关文件的要求时,才可以进行其他项目的考核。

七、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

(1)服从指导,团结互学,配合默契,严格认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2)注意人身安全,爱护实习场地的花草、树木和各种公共设施。

(3)遵守测量仪器、工具借领与使用的规则,爱护所用的仪器、工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证仪器使用安全。

(4)建立实习考勤制度,实习期间不许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勤。

八、主要技术工作指导

按照实习阶段及各阶段项目的作业程序,将相关的主要技术工作指导如下。

(一)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J6经纬仪、S3水准仪、全站仪常规项目的检验、校正,及其他物品的检查。

1.J6经纬仪、S3水准仪、全站仪的检验与校正

在进行数据采集前,必须对所使用的J6经纬仪、S3水准仪、全站仪等进行常规项目的检验、校正,其主要技术要求见附表2-3、附表2-4。

附表2-3 J6经纬仪、全站仪检验与校正的主要技术要求

附表2-4 S3水准仪检验与校正的主要技术要求

有关仪器检验、校正的具体步骤参见教材或实验项目的相关内容,本处不再赘述。

2.备品的检查

主要检查备品与借物卡是否相符,备品是否完好等。

(二)控制测量数据采集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有三项,即水平角观测、水准观测、距离观测等。

在该阶段中,各项记录、计算格式必须按标准执行。表头各项内容务必填写清楚;勾划数据按要求执行;记录、计算字体要工整、清晰;外业采集的数据必须实测、实记,不许先打草,再转抄,更不准抄袭他人成果;仪器设备严禁无人值守。

1.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规定与要求

(1)水平角观测采用测回法观测时,测回数为组内人数,其度盘配置公式为

式中:m为测回数(组内人数);i为测回序号(i=1、2、…、m)。

(2)观测时要求水准管气泡偏离中心不超过1格。若在观测中气泡偏离近1格时,测回间要重新整置仪器,再进行观测。

(3)水平角一测回观测上、下半测回的较差不超过±36″,各测回间的水平角较差不超过±24″;若超限,应分析原因,予以重测等。

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规定与要求

在所有水准观测中,水准尺必须立直。

(1)一测段水准观测,必须以偶数站结束,且水准尺要轮换作业,以避免检查和计算一对水准尺的零点差。

(2)使用微倾式水准仪在进行中丝读数前,必须使管气泡影像符合后再读数。

(3)每测站的观测方法可以采用改变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三等、四等)。

(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见附表2-5。

附表2-5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5)使用S3水准仪,应读、记至1mm,并以m或mm为单位记录。

3.距离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与要求

对各边用钢尺量距时必须用经纬仪进行直线定线,量距时读、记至mm,每边必须往、返丈量,其相对误差应不大于1/3000。

在使用全站仪测距时,严禁将测距头朝向太阳,以防烧坏仪器的电子元件;架设仪器后,测站、镜站绝对不许离人。每边单程观测1测回,且应3~4次读数,互差不超过5mm。

(三)控制资料的检查、整理及控制测量数据处理阶段

重点要检查记录和计算的格式、方法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准确,各种较差、闭合差是否超限(如水平角测回较差及闭合差、黑红面高差与路线闭合差、每段距离丈量累加与往返测相对精度等),若超限,应分析原因,及时返工。

注:角度闭合差不超过±40″为附合或闭合导线折角个数);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2000(或1/4000全站仪);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限差:图根±40mm或±12mm,四等±20mm或±6mm(L为水准路线长,km;n为水准路线测站数)。

(四)地形图的测绘阶段

在本阶段凡需要在图上展绘的,必须用2 H或3 H铅笔完成。

(1)方格网的绘制,可用对角线法或格网尺法,也可用透图法,且用对角线法检查,格网点偏离相应对角线不得超过0.3mm。

(2)展绘控制点用坐标增量法,并用控制边长予以检查,图上控制点的边长与实际边长不得大于图上0.3mm。

(3)在测图选择碎部点时,地物为其平面转折点或其中心点,如房屋的角点、上水或下水井的中心点、道路或栅栏等线状地物的起讫点和折点等;地形为坡度变换点和走向转折点。除测量特征点外,还要考虑图上点位密度要求(1.5~2cm,若地形坡度变换较小则可为3cm)。

(4)要随测随绘,及时检查地物间的相互关系、地形的变化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等,有问题找出原因,及时纠正。

(5)每天测量前要检查仪器的竖盘指标差x,并予以记录。

(6)在视距测量时,要求盘左观测,直接读取视距kl或上下丝读数;再依次读取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V、水平方向读数β,其中LV和β只读到分即可;然后计算竖直角α(若竖盘指标差x>30″,应计算竖盘正确读数L0=LV-x,再用L0计算竖直角)。最后计算平距和高程,其公式为D=kl cos2α、H=D tanα+i-v+H0(H0为测站点的高程)。

(7)展点时量角器的0°或180°方向相当于望远镜、图上定向的0方向线划相当于读数窗,对应直尺即为比例尺,依此进行展点。点位高程取至cm,标注在所刺点的正右侧,若其压地物线条,则标注在点的正上方或左方、下方等。

(8)地物、地形的绘制均按《地形图图示》中的要求绘制。

(9)地形图的图名、测绘单位按指导教师的要求书写,如“××学院××地形图”和 “××学院××专业××班××组”,测量员、绘图员、检查员按实情填写,等高距为0.5m等。

(五)工程测设阶段

在已经测绘好的地形图上,设计一栋楼的平面图、或一条道路平面曲线(必须有单一圆曲线或具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管道中心线、桩基布置图、勘探线、方格网等,量算设计点的坐标,拟定测设方法,反算测设元素,并在实地进行放样。测设时应进行检查,对于形状是矩形或类似矩形的,宜用对角线法检查,相对误差不超过1/1000(也包括管道中线等直线状构筑物的测设检查);道路曲线按曲线测设的要求(纵向误差L/2000,L为曲线长;横向误差±10cm)检查及修正。

在图上选择设计位置时,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尽量避开比较繁忙的道路、密集的建筑区、树林以及林带等,以便于测设。

(六)编写报告和实习总结阶段

在实习将要结束时,按借物卡清点好所有的物品,整理好所有的资料、成果,等待指导教师和实验室收集。物品有丢失、损坏的,除填写相应的丢失、损失物品报告单外,还应按规定价格予以赔偿。

交还物品、资料、报告等一律以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

实习报告一律用A4纸书写或打印。其顺序为封面、指导教师评语与成绩评定、目录、正文、附录这几大部分,并装订成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