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铸件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铸件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一瞬间的温度场可以由不同温度的等温面表示。因此可以判断,铸件的温度梯度还与金属的凝固潜热和凝固温度,铸型的蓄热系数和初始温度等有关。因此,金属热扩散率大,铸件内部温度均匀化的能力便大,温度梯度便小,即断面上温度分布曲线比较平坦;反之,温度分布曲线比较陡峻。结果,铸件温度分布曲线较陡。

铸件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任一瞬间的温度场可以由不同温度的等温面表示。温度场中任意点的温度沿等温面法线n方向的增加率称为该点的温度梯度

因为法线n是矢量,所以温度梯度也是矢量。对于一维不稳定温度场,其温度梯度为:

铸件断面上离表面距离为x处的温度梯度:

式中,铸件的初始温度T 10可用浇注温度T P代替。由式(7-5)可知,铸件的温度梯度与金属的热扩散率α1、浇注温度T P和铸件—铸型界面温度T i有关。

此外,根据铸型吸热与铸件放热的热平衡方程式可推导出凝固层ξ的增长率v(即铸件的凝固速度):

T i——铸件—铸型界面温度;

T 20——铸型的初始温度;

T 1——金属的凝固温度。

因此可以判断,铸件的温度梯度还与金属的凝固潜热和凝固温度,铸型的蓄热系数和初始温度等有关。下面对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一)金属性质的影响

1.热扩散率α1

热扩散率表明物质在被加热或冷却时,其内部各部分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因此,金属热扩散率大,铸件内部温度均匀化的能力便大,温度梯度便小,即断面上温度分布曲线比较平坦;反之,温度分布曲线比较陡峻。液态铝合金的热扩散率远比液态铁碳合金大,所以在相同的铸型条件下,铝合金铸件断面上的温度分布曲线就比铁的平坦得多,具有比较小的温度梯度。

2.凝固潜热L(熔化潜热、结晶潜热)

凝固潜热即结晶潜热。金属的凝固潜热大,铸型型腔表面被加热的温度便高,因而铸件的温度梯度减小,冷却速度放慢,温度场较平坦。

3.金属的凝固温度T 1

金属的凝固温度高,在凝固过程中铸件表面和型腔表面的温度也就高,导致铸型内外的温差增大,且铸型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结果,铸件温度分布曲线较陡。例如,轻合金铸件与钢铁等黑色金属铸件相比较,因其凝固温度较低,故温度分布曲线较平坦。

(二)铸型性质的影响

生产中会遇到四种铸型:①绝热铸型(砂型、石膏型、熔模壳型、陶瓷型等。以铸型热阻为主);②铸件—铸型界面热阻为主的金属型(薄壁件、厚涂料);③厚壁金属型;④水冷金属型。不同铸型热阻时凝固过程中某一瞬间的温度分布见图7-4。

1.铸型的蓄热系数b2

蓄热系数表示了物体向与其接触的高温物体的吸热能力。铸型蓄热系数越大,则对铸件的激冷能力越强,铸件温度分布曲线就越陡。

图7-5示出黄铜(w Zn=30%)在不同的铸型中冷却时测得的铸件和铸型断面上的温度场。(www.xing528.com)

图7-4 不同铸型热阻时凝固过程中某一瞬间的温度分布

(a)绝热铸型(铸型热阻为主);(b)金属型(涂料热阻为主,薄壁件);(c)薄涂料,厚壁金属型(凝固层和铸型热阻为主);(d)水冷金属型(凝固层热阻为主)

在砂型铸造中,由于砂型的蓄热系数和热扩散率都很小,不能把热量从型腔表面迅速传至“后方”,使更厚的砂层参加蓄热,所以型腔表面温度在浇注后立即上升到很高温度,几乎接近铸件表面温度,并且在铸件凝固期间基本保持不变。当砂型厚度适当时,型壁外表面温度接近周围介质的温度,向周围介质散热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铸件在砂型中的凝固主要是靠铸型本身的吸热能力。因此,砂型的激冷能力很小,铸件断面上的温度分布曲线在凝固期间始终都很平坦,温度梯度很小。

图7-5 黄铜(w Zn=30%)在不同的铸型中冷却时,铸件和铸型断面上的温度场

(a)水冷铜型;(b)厚壁铸铁型;(c)薄壁铸铁型;(d)砂型;(e)铜型

对于一般铸件,如果砂型厚度超过铸件壁厚的一半,则铸型外表面的散热作用对铸件的凝固速度就没有多大影响。所以,用增加砂型厚度的方法来提高它的激冷能力意义不大。

铸件在湿砂型中凝固时,由于砂型里有水分,铸型内表层的热量不仅由于正常的导热和辐射,同时也由于蒸汽的移动而使热量转移。由于砂粒之间存在水分,使接触传热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铸型的热导率和比热容。所以,与干砂型比较,湿砂型最初具有较显著的激冷效应;但是,这个激冷效应随着水分的损失而迅速消失,以后和干砂型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湿砂型能加速薄壁铸件或铸件中薄壁部位(在2~3min内凝固的部位)的凝固。用湿砂型代替干砂型,对于厚壁铸件的凝固速度几乎没有影响。

型芯的激冷能力比铸型差,这是因为型芯是被液态金属包围着,散热困难,而且一般说来,流过型芯表面的热是被逐渐升温的砂芯所吸收。型芯直径越小,激冷能力就越差,铸件断面上的温度分布曲线在靠近型芯的一侧就比较平坦。

2.铸型的预热温度

铸型预热温度越高,即铸型初始温度T 20越高,冷却作用就越小,铸件断面上的温度梯度也就越小。

(三)浇注条件的影响

液态金属的浇注温度一般在液相线温度以上数十度至一百多度,因此,金属由于过热所得到的热量比凝固潜热要小得多。以纯铝为例,过热50℃时,单位体积的过热热量仅为单位体积凝固潜热的13.7%,占总热量的12%。实际上,砂型铸造时需等到液态金属的所有过热热量全部散失后,铸件才进行凝固。所以增加过热程度,相当于提高了铸件凝固时铸型的温度,使铸件断面上的温度梯度减小。金属型铸造时,由于铸型有较大的导热能力,而过热热量所占比重又很少,能够迅速传导出去,所以浇注温度的影响不十分明显。

(四)铸件结构的影响

1.铸件的壁厚

在表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厚壁铸件比薄壁铸件含有更多的热量,当凝固层逐渐向中心推进时,必然要把铸型加热到更高的温度。铸件越厚,则铸件断面温度梯度越小。

2.铸件的形状

铸件的棱角和曲面处的散热条件不同于平面,在铸件表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凸面(如球面和圆柱表面)和铸件的外角,对应着渐次放宽的铸型体积,散出的热量由较大体积的铸型所吸收,所以铸件凸面和外角处的冷却速度比平面快;反之,凹面(如圆筒形铸件内表面)和凹角则对应着渐次收缩的铸型体积,故该处的冷却速度比平面部分要小。

图7-6 铸件壁L形拐弯和T形交接处不同时刻的等固相线

(a)L形拐弯;(b)T形交接

图7-7 内直角和内圆角的凝固情况

图7-6示出铸件壁L形拐弯和T形交接处不同时刻的等固相线(所谓等固相线即温度为固相线温度或凝固温度的等温线)。可以看出,外角处的冷却速度约为平面处的3倍;而内角的冷却速度最慢,此处结壳最晚,强度最低。因此,当铸件线收缩受阻时,在内角处最易产生热裂。

把内角由直角改为圆角,由于避免了砂尖处热流严重交叉,因而内圆角处铸件的冷却速度快于内直角,如图7-7所示。生产上常采取适当加大内圆角半径的方法来防止热裂。如果铸件某部位必须作成内直角,则应采取措施加速此处的凝固(如放置外冷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