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铸件内残余应力的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法

铸件内残余应力的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法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发生塑性变形,应力消失,铸件断面内无残余应力。由于弹性杆的变形比塑性杆变形困难得多,所以整个铸件的收缩决定于杆Ⅱ,即曲线段c1 c2应平行于b1b2。这一阶段内杆Ⅰ、杆Ⅱ两部分均在弹性状态,故铸件内形成残余应力。(二)影响残余应力的因素图11-45为应力栅铸件的残余应力形成过程图。而后随温差减小内应力也减小,当时间达τ0,内应力降为零,应力栅铸件中应力解除。

铸件内残余应力的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法

(一)残余热应力的形成过程

以厚度不同的T形梁铸件(见图11-44)为例,说明残余应力的形成过程。T形梁由较厚的杆Ⅰ较薄的杆Ⅱ部分组成。

为简明起见,作如下假设:

(1)杆Ⅰ、杆Ⅱ同一温度(t H)开始冷却,最后冷却到同一温度t0

(2)合金在冷却过程中没有固态相变,铸件收缩自由,不受铸型阻碍。

(3)塑性到弹性转变温度为一定值t K

(4)杆Ⅰ、杆Ⅱ之间无热交换。

(5)合金的固态膨胀(收缩)系数α、弹性模量E不随温度变化,其值均为常数。

图11-44(a)为杆Ⅰ和杆Ⅱ冷却曲线(温度t—τ线)。冷却开始时(τ=τ0),两杆温度等于t H,冷却终了时(τ=τ3),两杆温度都等于t 0。因杆Ⅱ薄于杆Ⅰ,所以冷却前期杆Ⅱ的冷却速度高于杆Ⅰ,但两杆最终温度相等,故可推知后期必然是杆Ⅰ的冷却速度高于杆Ⅱ。

依假定(5),合金的线膨胀系数α为定值,铸件的线收缩量ε与温度成正比,即ε-τ曲线在外形上和t—τ曲线一致,因而可绘出图11-44(b)所示的线收缩量ε和时问τ的关系曲线。虚线c0 c1 c2 c 3为两杆连在一起时的线收缩量(ε-τ)曲线。

应力形成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图11-44 T形梁的热应力形成原理

第一阶段:冷却时间τ0至τ1。这时杆Ⅰ和杆Ⅱ的温度均高于塑—弹性转变温度t K,t′>t K和t′>t K,杆Ⅰ和杆Ⅱ都处于塑性状态。假如杆Ⅰ和杆Ⅱ均能自由收缩,则杆Ⅰ的长度为l 0+d 1 a 1,杆Ⅱ的长度为l 0+d 1b1。但实际上杆Ⅰ和杆Ⅱ是连在一起的,收缩时彼此制约,故具有共同的同一长度为l 0+d 1 c1。此时,如杆件不发生弯曲变形,则杆Ⅰ被塑性压缩了a1 c1长度,而杆Ⅱ被塑性拉伸了c1b1长度。由于发生塑性变形,应力消失,铸件断面内无残余应力。

第二阶段:从τ1到τ2。t>t K,t<t K。此段时期内,杆Ⅱ已处于弹性状态,而杆Ⅰ仍在塑性状态。由于弹性杆的变形比塑性杆变形困难得多,所以整个铸件的收缩决定于杆Ⅱ,即曲线段c1 c2应平行于b1b2。杆Ⅱ不再增加新的变形,即b2 c2=b1 c1,而杆Ⅰ继续发生塑性变形。当时间为τ2时,杆Ⅰ和杆Ⅱ应具有同一长度l 0+d 2 c2。由于杆Ⅰ处于塑性状态,所以铸件中仍无残余应力。

第三阶段:从τ2至τ3,t1<t K,t2<t K。两杆均已进入弹性状态。当时间τ2时,杆Ⅰ和杆Ⅱ等长,而温度不同,杆Ⅰ的温度为t″,杆Ⅱ的温度为t″,t″>t″。假如杆Ⅰ和杆Ⅱ各自都可自由收缩,则杆Ⅰ的长度应沿曲线段c2 a3(虚线)变化,c2 a3∥a2 c3;杆Ⅱ的长度沿曲线段c 2b3(虚线)变化,c2b3∥b2 c 3。而实际上杆Ⅱ和杆Ⅰ是连在一起的,收缩时彼此制约,因而在不产生弯曲变形的条件下,只能具有同一长度。实际T形梁长度沿曲线c2 c3变化,由τ2至τ3,长度由c2变至c3。故τ3时,杆Ⅰ被弹性拉伸,伸长量e=a 3 c3;杆Ⅱ被弹性压缩,压缩量为e=b3 c3。这一阶段内杆Ⅰ、杆Ⅱ两部分均在弹性状态,故铸件内形成残余应力。厚杆Ⅰ内为拉应力,薄杆Ⅱ内为压应力。

(二)影响残余应力的因素

图11-45为应力栅铸件的残余应力形成过程图。

随铸件冷却时间延长,从铸件收缩开始,应力逐渐增长,薄处产生拉应力,厚处为压应力[见图11-45(d)],在薄厚两断面的温度差[见图11 45(c)]达最大值以前,应力一直在增长,这段时期称为第Ⅰ时期。

而后随温差减小内应力也减小,当时间达τ0,内应力降为零,应力栅铸件中应力解除。内应力由大逐渐减小到零的这段时间,称为第Ⅱ时期。

进一步冷却,在薄厚不同的断面中产生了改变符号的残余应力,即厚断面F 1内由原来的压应力改为产生拉应力,薄断面F 2内改为产生压应力,一直冷却到室温,应力随着增长。这段时间称为第Ⅲ时期。

用τ0代表解除应力时间,τ′0代表由塑性转向弹性变形的时间。从0至τ′0这段时间内,金属具有塑性。如果塑性变形期进入第Ⅲ时期,则能使残余应力减小。而依照E·Heyn理论,残余应力的发生过程如图11-45(e)所示。特鲁哈夫(Tpyxo B·A·B)理论和海因(E·Heyn)理论的差别在于前者承认金属材料在高温塑性时期内有内应力,只不过比残余应力小得多而已。高温下塑性内应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解除应力时间(0~τ0)的长短。总之,产生残余应力主要有两个条件:①薄厚断面相互作用开始时之温度差;②在第Ⅰ时期和第Ⅱ时期,即内应力解除时间以前,铸件金属有塑性变形。(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影响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金性质方面

(1)金属的弹性模量E。E值大,残余应力也大。几种常用铸造合金的弹性模量值如表11-8所示。

(2)合金的膨胀系数α。残余应力和α成正比。灰铸铁和几种铸钢的线膨胀率和温度的关系见图11-46。

(3)合金的塑—弹性临界转变温度t K。t K值高,则对应薄厚断面的温差一般也大,因此残余应力也大。合金的t K值常是一个温度范围。铸铁的t K温度约为400~650℃(有的资料为400~700℃),铸钢约为620~650℃(有的资料为500~600℃)。有的认为t K温度的下限为0.25~0.35倍合金的熔化温度(热力学温度)。

图11-45 应力栅中残余应力的形成

(a)应力栅,F 1=2F 2;(b)厚断面1和薄断面2的温度—时间(t-τ)曲线;(c)两断面的温度差—时间(Δt-τ)曲线;(d)两断面的内应力—时间(σ-τ)曲线;(e)依E·Heyn理论,薄厚断面残余应力的变化

表11-8 几种铸造合金的弹性模量E

(4)合金的热导率。热导率小,残余应力大。

2.铸型性质方面

铸型蓄热系数大,使薄厚断面的温差(t-t)加大,残余应力就增大。

3.铸件结构

薄厚相差越悬殊,残余应力也越大。

4.浇注温度

提高浇温可延缓铸件冷却速度,可减小残余应力。

对于一般铸件来说,残余应力有如下分布规律:薄壁部分存在压应力,厚壁部分存在拉应力。对于简单的圆柱体等自由收缩的铸件,表层内存在压应力,中心部分存在拉应力。

顺便指出:当铸件退火时,如果入炉温度过高,或升温过快,常引起裂纹,称为温裂。这是因为入炉后,铸件表面或薄壁处升温快于内部或厚壁处,所引起的临时热应力与原有残余应力符号相同,如果临时热应力、残余应力之和超过该温度下的强度,就引起铸件开裂。在某些情况下,即使铸件各部分温度比较一致,但由于升温过快,金属材料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速度大于应力消失的速度,以致使金属强度下降到小于热应力的程度,也会引起裂纹。

图11-46 灰铸铁和几种铸钢的线膨胀率(0~600℃)

1—Cr18%,Ni8%钢;2—Cr Mo钢;3—Cr0.25%钢;4—Cr30%钢;5—灰铁;6—Cr15%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