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应用设计中的用户模型匹配技术模型

移动应用设计中的用户模型匹配技术模型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3 用户模型组成设计师模型与用户模型的匹配移动应用背后存在两种模型:设计师模型与技术模型。陈述性知识是用语言或视觉化形式描述关于事实的知识形态,程序性知识是潜藏在行动背后难于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形态。因此,研究人员要在用户模型研究中挖掘用户的隐性知识,深层了解用户的想法、行为动机和潜在需求,使设计师模型与用户模型尽量保持一致。图4-4 移动应用的设计师知识与用户知识模型

移动应用设计中的用户模型匹配技术模型

(1)用户模型

用户模型又称为用户的心理模型,是用户从日常经验中衍生出对系统和环境印象,反映人对环境的整体表征。对用户模型的研究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发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潜在需求,以协助移动应用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

如图4-2所示,用户认知系统与应用认知系统呈现一个循环并相互影响的信息交换过程。在通常情况下,用户模型与应用认知系统中的设计师模型、技术模型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对用户模型进行研究能使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的心理预期,让设计师模型及最终的设计成果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状态。

978-7-111-50581-5-Part01-30.jpg

图4-2 用户认知系统与应用认知系统的关系

用户模型与用户需求层次联系紧密,主要分为用户认知模型、行为模型与情感模型三大模块(见图4-3)。认知模型反映用户面对应用内容时所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行为模型反映用户在操作应用时的具体目标和行为方式,情感模型反映用户在体验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因素。用户模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人物角色模型,而在设计内容上的表现形式为任务模型。任务模型是连接用户模型与界面设计桥梁,因此对用户模型的研究是移动应用界面设计中最核心的内容。

978-7-111-50581-5-Part01-31.jpg

图4-3 用户模型组成(www.xing528.com)

(2)设计师模型与用户模型的匹配

移动应用背后存在两种模型:设计师模型与技术模型。设计师模型被称为表现模型,指用户使用产品所形成的关于应用是如何使用和工作的知识。技术模型被称为实现模型,指应用具体工作的模型,如代码编写、程序运行等。设计师模型作为用户与技术模型之间的桥梁,是衔接用户模型与技术模型的关键因素。设计师模型越接近用户模型,用户的操作就越轻松;而设计师模型越接近技术模型,越容易给用户造成记忆负担,并最终形成不良的用户体验。

设计师模型与用户模型的匹配主要涉及设计师知识与用户知识的匹配过程。知识在汉语中指学术、文化或学问,而英文单词knowledge的含义指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加工观点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是用语言或视觉化形式描述关于事实的知识形态,程序性知识是潜藏在行动背后难于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形态。它们分别相当于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Michael Polanyi[33]提到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2]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3]。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属于在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和沟通的知识。它源于经验,经验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表象和成果。在人类的知识结构中,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它对于知识的转化和创新意义重大。因此,研究人员要在用户模型研究中挖掘用户的隐性知识,深层了解用户的想法、行为动机和潜在需求,使设计师模型与用户模型尽量保持一致。

设计模型是对设计师的知识进行描述和构建的模型,用户模型是对用户使用产品累积知识的描述和构建的模型。[34]基于移动应用的设计模型涉及设计过程中的商业模式与设计策略知识、界面交互及视觉设计知识、组织知识的获取和建模以及团队成员系统的原理、规则和方法;用户模型涉及用户对应用的理解与操作,涉及用户心理模型和用户知识的获取和建模。移动应用的设计师知识与用户知识模型如图4-4所示。

978-7-111-50581-5-Part01-32.jpg

图4-4 移动应用的设计师知识与用户知识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