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应用方面的OCT技术

临床应用方面的OCT技术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与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IV-OCT对诊断钙化及富含脂质的斑块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协助识别血管内血栓体外血栓模型研究显示红血栓对OCT信号呈高衰减,而白血栓呈低衰减,此点有助于IV-OCT对血管内血栓性质的鉴别。IV-OCT对于观察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愈合的影响有重要价值,并可精确测量内膜增生厚度,观察有无获得性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现象发生。

临床应用方面的OCT技术

IV-OCT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判断斑块形态及性质;检出易损斑块;协助识别血管内血栓(包括红血栓与白血栓);观察支架置入术后的即刻效果;支架术后随访,观察支架内皮修复及内膜增生等[4]

(1)判断斑块形态及性质

IV-OCT可以分辨出三种不同组织类型的斑块,分别为纤维、纤维钙化及富含脂质的斑块。纤维成分为主的斑块主要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区,钙化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一的低信号带,而脂质斑块表现为边界不清晰的低信号区。通过与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IV-OCT对诊断钙化及富含脂质的斑块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检出易损斑块

临床病理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早发现那些易于破裂的斑块即易损斑块是十分关键的。病理研究显示,易损斑块表现为薄的纤维帽(小于65μm)、较大的坏死脂质核心及靠近纤维帽的巨噬细胞聚集。迄今为止,各种常规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均不能可靠地识别易损斑块。血管造影仅能观察血管腔的变化,不能识别斑块内的性质;IVUS分辨率有限(100μm),不能清晰显示低于100μm的纤维帽厚度(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通常小于60μm)。

目前IV-OCT是唯一可准确检测体内易损斑块的手段,可以发现和量化粥样斑块中的巨噬细胞成分,检出薄纤维帽斑块、破裂斑块及病变内巨噬细胞的聚集情况,准确界定易损斑块的组织特点,准确测量纤维帽厚度,发现斑块破损处。斑块中所含的巨噬细胞成分有高的光折射率,表现为强的光散射,OCT影像特征为高亮度、高衰减和背向阴影;粥样斑块的薄纤维帽IV-OCT成像表现为大片低信号区域之上的薄高信号条带。

(3)协助识别血管内血栓

体外血栓模型研究显示红血栓对OCT信号呈高衰减,而白血栓呈低衰减,此点有助于IV-OCT对血管内血栓性质的鉴别。(www.xing528.com)

(4)观察支架置入术后的即刻效果

IV-OCT作为PCI术的辅助诊断工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置入支架后即刻进行IV-O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支架是否完全贴壁、是否完全扩张和支架支撑杆是否分布均匀等,可以精确识别球囊扩张引起的内膜撕裂、管腔内血栓、切割球囊切口数和组织脱垂和支架贴壁不良,通常切口位置的确定可使非顺应性斑块的扩张更加容易,而支架贴壁不良则是再狭窄和亚急性血栓的主要诱因[5]。这些原因都是冠脉造影发现不了的,由于分辨率的限制,IVUS通常也不能很好地显示切割球囊切口和支架贴壁不良,IV-OCT的这些优势是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无法比拟的。

IV-OCT技术使支架置入术后的冠脉血管、斑块和支架的关系清晰可见,有利于对支架术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指导术者确定治疗策略,如是否需要进行后扩张、是否需要抗凝治疗等。

(5)支架术后随访

IVUS成像通常用于评估冠脉支架术后效果,但是支架的金属结构使图像的质量降低,以至于IVUS不能提供更多的细节。而因为IV-OCT比IVUS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少的边缘伪像,因此IV-OCT可以稳定地显示出内膜撕裂、组织脱垂以及支架贴壁不良,计算内膜覆盖的百分比[6]

为克服金属裸支架术后内膜过度增殖而导致的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DES)逐渐应用于临床。但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支架表面内膜覆盖不全引起晚期血栓的案例却逐渐增多,因此如何检测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膜的覆盖情况也是必须关注的。药物洗脱支架内膜增生的程度不一,对于包含较薄的几层细胞的新生内膜组织,血管内超声通常难以成像,而具有较高分辨率的IV-OCT不但可以成像,而且还能评价支架扩张以及支架对血管壁的影响。IV-OCT对于观察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愈合的影响有重要价值,并可精确测量内膜增生厚度,观察有无获得性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现象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