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濮绸起源的历史证据

探寻濮绸起源的历史证据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位于桐乡市东部。到宋代,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原、西蜀和江南地区,东南地区成为向北宋朝廷供给丝绸物资的重要地区。至此,丝绸产区已基本集中在长江流域,其中浙江的丝绸生产占了绝对优势。尤其表现在市镇崛起,从农业、手工业兴盛到蚕桑丝绸业兴起,无不彰显着北方科学技术的介入与推动。“机杼之利,实自此始”,以致“轻纨素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达天下”。

探寻濮绸起源的历史证据

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位于桐乡东部隋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代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宋王朝因内忧外患,金兵南下,宋室南渡。著作郎濮凤以驸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此地遂为濮氏世居地。其六世孙濮斗南援宋理宗有功升任吏部侍郎,诏赐其第濮院,镇因此得名。清《濮川所闻记》记载:“后居浯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故即卜宅于此。”草市濮院自此翻开了崭新一页,濮凤也就成了濮院的开镇祖师。

图16 桐乡市濮院杨家桥明墓出土的杂宝云纹缎(丝绵袍)(www.xing528.com)

杭嘉湖平原,很早就成为我国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丝绸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桐乡养蚕业十分悠久,“塘以西多沃壤,更人稠而地窄,柔桑蓊翳,禾黍离离”,为杭嘉湖地区最主要的种桑养蚕地区之一,很早就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之府”。在魏晋以前,我国丝绸生产的中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西晋末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展开。据记载,南迁人口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达70万之众。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使得江南地区劳动力倍增的同时,还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及户调制度(户调制度也就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征收丝织品的一项赋税制度)的实施下,杭嘉湖地区的丝绸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到了唐代,桐乡一地的丝绸,也已经作为贡品,向朝廷进献。到宋代,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原、西蜀和江南地区,东南地区成为向北宋朝廷供给丝绸物资的重要地区。尤其到了南宋,随着宋室南渡,北方大批官商巨贾纷纷南迁,不少农民手工业者、商贩也来到江南,当地的社会经济顿时繁荣起来,再加上南北两地蚕桑丝织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广泛交流,使包括浙江在内的江南丝绸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至此,丝绸产区已基本集中在长江流域,其中浙江的丝绸生产占了绝对优势。据记载,当时的越州“俗务农桑,事机织,纱绫缯帛岁出不啻百万”,“万草千华,机轴中出,绫纱缯縠,雪积缣匹”。嘉兴湖州一带的蚕织生产也发展极快,就连庵院中的尼姑,也都是织罗的好手。宋室南渡,中原的文化也传播到桐乡地区,两相融合,大大加快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尤其表现在市镇崛起,从农业、手工业兴盛到蚕桑丝绸业兴起,无不彰显着北方科学技术的介入与推动。宋代以后,桐乡境内已兴起以丝绸纺织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南宋时,大批北方官民随宋室南渡,把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也带到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驸马都尉濮凤(山东曲阜人),定居于梧桐乡之幽湖(今濮院境内),成为濮院的开镇祖师。其后濮氏子孙弃官归田,经营家业,督课农桑,桐乡一地栽桑技术随之推广,蚕桑生产不断扩大,也为丝绸纺织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兴起创造了条件。“濮绸”也就这样在濮院一地有了先发优势。“机杼之利,实自此始”,以致“轻纨素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达天下”。此后,历经千年沧桑巨变,蚕桑丝织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桐乡地区最重要的传统产业,成为世世代代桐乡农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