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濮绸文化的丰厚积淀

濮绸文化的丰厚积淀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濮绸果然不负众望,制成的大旗不仅能较长久耐风沙袭击,而且艳丽的色彩也经久不变。濮绸因此名闻遐迩,广泛用于军事上制作战袍、军帐等。后来的清代皇朝、太平天国等,都长期选用濮绸以作军用,至今故宫中还能找到濮绸的制成品。公会规定,凡产销一匹绸,机户和商行合捐钱2文,用于翔云观的修缮。自宋代以来,濮院因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4代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

濮绸文化的丰厚积淀

据传明代燕王朱棣从北京发兵到南京,夺取了皇位,成为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为了壮大明声威,巩固国防,又维修了长城,并在山海关上竖起大旗。山海关上风沙极大,用一般丝绸制作的旗帜几天就被风撕裂。为此,守关将军伤透脑筋,就建议永乐皇帝选用贡绸中最好的绸制旗。永乐皇帝命大臣把十几种贡绸分门别类一一平置在案桌上,用一把刀刃锋利的宝剑在绸布表面水平刮动,以试牢度。其他的绸只刮了一个来回,有的就起了毛,有的裂了缝,唯有濮绸刮了三个来回才稍稍起了点毛,永乐皇帝就下令用濮绸制作大旗。濮绸果然不负众望,制成的大旗不仅能较长久耐风沙袭击,而且艳丽的色彩也经久不变。用濮绸制作的大旗,上书“天下第一关”十分壮观。濮绸因此名闻遐迩,广泛用于军事上制作战袍、军帐等。后来的清代皇朝、太平天国等,都长期选用濮绸以作军用,至今故宫中还能找到濮绸的制成品。

图23 清代濮绸蓝衫经典作品

濮院的翔云观在明清时期是和苏州玄妙观等齐名的江南三大道观之一,观内殿阁层见叠出,建筑精良奇巧,更以多奇石异树珍藏为胜。翔云观原名玄明观,始建于五代,至元代经濮氏家族大规模扩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大寺院。在翔云观内建有机神殿,供奉机神并设有机业公会,统领全镇机织及丝绸贸易事务。公会规定,凡产销一匹绸,机户和商行合捐钱2文,用于翔云观的修缮。当时濮院日出万匹绸,捐款甚丰。到了清代康熙盛世,翔云观内大兴土木,三易工匠,历时3年,耗资逾万,建起了盘丝结顶的大戏台及厢楼等配套设施。(www.xing528.com)

自宋代以来,濮院因丝绸业发展形成江南大镇,镇民读书之风日盛,文化发达,宋元明清4代共有进士26人,举人86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濮院志》载:“宋为人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外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濮氏好客,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镇寓居。元至正十年(1350年)春天,濮彦仁父子组织“聚桂文会”,东南名士500人以文赴会,由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阅卷,评其优劣,录选优秀文卷30稿,出一专集。后世有“自吴毅以下,文皆传世”之说。明清寓居镇之附近的鲍恂、贝琼、程柳庄等结社濮川;清初举办太平文会;嘉庆间岳鸿振、陈世昌等组织冷枫诗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寓以讽喻,与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清代沈涛的《幽湖百咏》,颂赞了镇境的历史、人文、市井、物产、名胜古迹乾隆年间,沈尧咨、陈光裕合编《濮川诗钞》,搜集29位诗人作品计35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清代雍正、乾隆以后,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亦在镇上开始盛行。沈履端、徐唏、张弘牧等人,或书画,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清代濮院画家董棨,行修学博,善画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虫长卷真迹,经吴昌硕题字,尤为珍品(现存桐乡博物馆)。名士沈梓写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其高祖沈东畲作《东畲杂记》,祖父沈韦汀以《幽湖百泳》附之,为濮院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