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文化源于水务实践,并随着水务实践而发展。自然存在的水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人类诞生以后,离开水无法生存,所以与水发生了密切关系。水务活动是孕育水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国的水文化丰富、灿烂而久远。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三年两次。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因此成为了历朝历代政府的要务。

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文化源于水务实践,并随着水务实践而发展。这里的水务实践指一切与水有关的人类社会活动。

地球上的水是一种自然存在,或为河水,或为湖水,或为海水,或为静止,或为运动。自然存在的水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地球上的水先于人类而存在。地球上的生命在水中孕育成长,逐渐演变出了人类。人类的诞生与发展从一开始就与水密不可分。

人类诞生以后,离开水无法生存,所以与水发生了密切关系。人们接触水、利用水、思考水、管理水、保护水、研究水、节约水、欣赏水、赞美水、祭祀水、娱乐水。水务活动是孕育水文化的丰厚土壤。人类在对江河湖泊等各种类型水的开发治理过程中,有感性认识,有理性升华,逐渐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水文化。

中国的水文化丰富、灿烂而久远。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治河的水文化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既养育了中华儿女,可亲可敬,又给儿女们带来诸多灾难,可畏可惧。考古发现证明,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大都出现在黄河支流的两侧,如西安沣河下游两岸约7km的地段内,散布着8处原始村落遗址。相传黄帝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中华的先人们也知道“母亲”的可敬可畏,选择黄河支流上的冲积平原和宽广台地居住和生产,以躲避黄河干流洪水的袭击。有学者[107]指出,炎黄文化成于姜水、姬水;唐虞文化在汾水两岸;夏文化在伊水、洛水两岸;商文化历经迁徙,在孟诸泽、蒙泽以及睢水、涣水、荥泽、菏泽、淮水、济水、洹水、淇水一带;周文化在泾、渭、伊、洛、汾、涑等支流旁边。(www.xing528.com)

治黄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三年两次。黄河每次决口泛滥,都是“江河横流,人为鱼鳖”,造成大规模的灾害。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因此成为了历朝历代政府的要务。在共工和鲧的年代,黄河开始修建堤防。在春秋战国时期,沿黄河的各诸侯国纷纷在沿岸修筑堤防以自守,堤防开始大量出现。东汉王景治河后,黄河两岸形成了长达千米的堤防体系。历朝历代治黄的文献也很多,如《吐蕃黄河录》《问水集》《治河方略》等。中华人民国成立以后,治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黄河干流上修筑了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等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水沙共治,下游堤防系统进行了加高培厚,黄河再没有发生过决口,变成了一条安澜之河。

水与城市的关系也很密切。城市一般诞生在水源充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城市傍水而生,其兴衰也受制于水。中国著名的楼兰古国,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由于塔里木河的改道和罗布泊的变迁,最终走向消亡。首都北京,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工程调取汉江水资源的支撑,可能最终不得不面临迁都的结局。郑大俊[108]将水与城关系的发展分成了人水相争、人水抗争到人水和谐三个阶段。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反映了先人们抗洪抗旱人水相争的历史;人水抗和则指在人与水的争斗中,水出现了暂时的平静和驯服;人水和谐则是现代水文化的核心。

总之,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有时代的烙印,映射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水文化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