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的淬火介质选择与方法优化

钢的淬火介质选择与方法优化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完全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盐水、碱水常用于形状简单、截面尺寸较大的碳钢工件的淬火。其优点是在200~300℃范围冷却较缓慢,有利于减小工件的变形;缺点是在550~650℃范围冷却也较慢,不利于淬硬,所以油一般用于合金钢和尺寸较小的碳钢工件的淬火。图3-12常用的淬火方法2)双介质淬火。将钢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快速冷却到下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等温,使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称为等温淬

钢的淬火介质选择与方法优化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淬火是强化钢材最重要的工艺方法。淬火必须与适当的回火工艺相配合,才能使钢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以满足各类零件或工模具的使用要求。

(1)淬火加热温度的确定

淬火加热温度应以获得均匀而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钢的成分不同,其淬火加热温度也不同。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3-10所示。一般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共析钢及过共析钢为Ac1+30~50℃。对于合金钢,由于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化有延缓作用,加热温度应比碳钢高,尤其是高合金钢淬火加热温度远高于Ac1,同样能获得均匀而细小的奥氏体晶粒,这与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有关。

资源3-4 大型齿轮的淬火

淬火保温时间是根据工件的有效厚度及成分来确定的,生产中常用经验公式来进行估算。

(2)淬火冷却介质

为了保证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组织,淬火冷却速度必须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但过快的冷却速度必然产生较大的淬火内应力,导致工件产生变形或裂纹,所以淬火时在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较缓和的冷却介质。理想的冷却介质应保证:在C曲线鼻尖附近快冷,以避免过冷奥氏体发生转变;在C曲线鼻尖以上或以下温度缓冷,以降低工件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图3-11所示为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完全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

图3-10 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

图3-11 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

生产中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有水、油、盐或碱的水溶液。

1)水及水溶液。水在500~650℃范围内需要快冷时,冷却速度相对较小;而在200~300℃范围内需要慢冷时,冷却速度又相对较大,容易引起工件的变形和开裂。为了提高水在500~650℃范围内的冷却能力,常在水中加入5%~10%的盐或碱,制成盐或碱的水溶液。盐水、碱水常用于形状简单、截面尺寸较大的碳钢工件的淬火。

2)油。常用的淬火油有机械油、变压器油、柴油植物油等。其优点是在200~300℃范围冷却较缓慢,有利于减小工件的变形;缺点是在550~650℃范围冷却也较慢,不利于淬硬,所以油一般用于合金钢和尺寸较小的碳钢工件的淬火。(www.xing528.com)

3)盐浴或碱浴。为了减小零件淬火时的变形,可采用盐浴或碱浴作为淬火冷却介质,如熔化的NaNO3、KNO3等,用于形状复杂、尺寸较小、变形要求严格的工件的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它们的冷却能力介于水和油之间。

(3)常用的淬火方法

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等,如图3-12所示。

资源3-5 常用的淬火方法

1)单介质淬火。将钢加热到淬火温度,保温一定时间,放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一直冷却到室温的淬火方法,如图3-12中曲线1所示。例如碳钢在水中、合金钢在油中淬火。此方法操作简便,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但水冷易变形,油冷不易淬硬,适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和合金钢工件。

图3-12 常用的淬火方法

2)双介质淬火。

将钢加热到淬火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先浸入冷却能力强的淬火介质中,待零件冷却到稍高于Ms温度时,再立即转入冷却能力弱的介质中冷却到室温的淬火方法,如图3-12中曲线2所示。例如碳钢的水—油淬火、合金钢的油—空气淬火等。此方法能有效地防止淬火变形和裂纹,但要求操作工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适用于形状复杂的高碳钢和尺寸较大的合金钢工件。

3)分级淬火。将钢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先浸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盐浴或碱浴槽中,短时保温,待工件整体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如图3-12中曲线3所示。分级淬火比双介质淬火容易控制,能有效减小工件的变形和开裂,适用于形状复杂、尺寸较小的工件。

4)等温淬火。将钢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快速冷却到下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等温,使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称为等温淬火,如图3-12中曲线4所示。等温淬火时内应力及变形很小,而且能获得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但生产周期长,效率低,主要用于形状复杂、尺寸要求精确、韧性要求高的小型工件。

(4)钢的淬透性

钢淬火的目的是获得马氏体组织,但并非任何钢种、任何成分的钢在淬火时都能在整个截面上得到马氏体,这是由于淬火冷却时表面与芯部冷却速度有差异所致。显然只有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部分才有可能获得马氏体。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其大小通常用规定条件下淬硬层的深度来表示。淬硬层越深,其淬透性越好。凡是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即使C曲线右移,减小钢的临界冷却速度的因素,都能提高钢的淬透性;反之,则降低淬透性。所以,钢的化学成分和奥氏体化条件是影响其淬透性的基本因素。

淬透性与淬硬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的能力。淬硬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而合金元素对淬硬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淬透性却有很大影响。因此,淬透性好的钢,其淬硬性不一定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