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知智能交互:打通人机交互界限

感知智能交互:打通人机交互界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6.5教育机器人要真正用于课堂教学,亟须进一步提升智能交互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育机器人需要具备自主感知和主动交互功能。图16.6教室范围内学生面部检测效果。基于智能感知的结果,教育机器人在播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实现智能交互,例如,当发现某一个同学听课时的专注度较低时,主动提醒同学认真听课,并主动进行问答式的交互,判断是否需要重复讲解前面的哪部分内容。

感知智能交互:打通人机交互界限

图16.5 教育机器人要真正用于课堂教学,亟须进一步提升智能交互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育机器人需要具备自主感知和主动交互功能。

不同于一般的应用场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机器人要想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特别是要承担起学生学习评价的职责,首先需要实现自主感知和主动交互功能,也就是说,能够实时、自主地对课堂氛围、学生状态、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感知、分析、预测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章中,我们只关注其中的一个任务:通过智能光电感知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听课状态[1]。图16.5(b)所示的是教育机器人所“看到”的教学场景,目前,已有很多成熟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例如著名的YOLO(You Only Look Once)算法[2],可以直接提供目标检测结果,如图16.5(b)所示。

(www.xing528.com)

图16.6 教室范围内学生面部检测效果。我们先针对简单场景进行算法尝试,也就是说,小班上课的情况。此时,我们可以稳定地获取(完整的)人脸跟踪序列,

需要指出的是:图16.5(b)中的目标检测结果并不等价于对课堂氛围或学生状态的描述。我们需要对目标检测结果的时序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学生听课状态的分析和描述。基于前面两章介绍的数学基础和算法实现,为我们完成这一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根据人脸检测结果的时间序列,应用隐Markov模型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评估。本章介绍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使得我们可以不断更新模型参数,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基于智能感知的结果,教育机器人在播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实现智能交互,例如,当发现某一个同学听课时的专注度较低时,主动提醒同学认真听课,并主动进行问答式的交互,判断是否需要重复讲解前面的哪部分内容。我们先针对较为简单的教学场景进行尝试,也就是说,图16.6中的小班上课的情况。此时,我们可以稳定地获取完整的人脸,并且,人脸的跟踪序列也是完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