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判断材料相变的方法及结果分析

如何判断材料相变的方法及结果分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材料在发生相变时,晶格结构的改变将导致试样的体积变化。温度低于713K左右后,随着贝氏体相变的结束,DIL曲线再次恢复线性。随后,温度降低到623K并在此温度保温,从图2-12中可以看出,马氏体相变在此保温阶段结束。冷却速率10K/s、保温温度623K的冷却路径下,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的比例为LF∶L′B∶L′M=6.3∶3.6∶13.1,即该冷却路径下的相组成为27%的铁素体、16%的贝氏体和57%的马氏体。

如何判断材料相变的方法及结果分析

材料在发生相变时,晶格结构的改变将导致试样的体积变化。在同样的温度下,奥氏体的比容最小。当发生相变时,热膨胀(DIL)曲线上会出现相应的波动,波动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即表示相变的开始和结束温度,结合材料的热胀冷缩效应和相变膨胀,相应的相变膨胀量也可以在DIL曲线获得。因为相变的开始和结束温度等都是通过在DIL曲线上做切线后获得,故将该处理方法定义为切线法。

切线法如图2-12所示,图中曲线是冷却速率为10K/s并在623K保温5min时硼钢板试样的热膨胀试验结果。DIL曲线可以分割成多个线性非线性段。

978-7-111-57051-6-Chapter02-13.jpg

图2-12 切线法(试样冷却速率10K/s,保温温度623K)

当试样从1173K降温时,材料处于纯奥氏体状态(线性段拟合为切线a),当1003K左右铁素体出现后,曲线的斜率随着试样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这说明了铁素体相变的开始,一定量的奥氏体已转变为铁素体。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到913K左右时,试样的长度变化量和温度又变为线性相关(线性段拟合为切线b),即试样中奥氏体和铁素体的含量保持不变,试样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线性收缩直到贝氏体相变开始。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曲线的斜率也再次减小,即奥氏体开始向贝氏体转变。温度低于713K左右后,随着贝氏体相变的结束,DIL曲线再次恢复线性(线性段拟合为切线c)。当温度降低到673K左右时,DIL曲线变为非线性,标志着马氏体相变的开始。随后,温度降低到623K并在此温度保温,从图2-12中可以看出,马氏体相变在此保温阶段结束。(www.xing528.com)

相变结束时温度处的切线与DIL曲线的y轴坐标的差值即该相变导致的相变膨胀量(图2-12)。但是相变是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的,因此需要将不同温度时的膨胀量转换到统一的单位下。图2-13所示为冷却速率分别为50K/s、10K/s和2K/s时硼钢板的DIL曲线。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相变的膨胀量分别是LF=6.3μm、LB=4.4μm和LM=9.0μm。根据图2-13虚线部分可知,发生单一相变时,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的相变膨胀量分别是LF(全部)=40.2μm、LB(全部)=32.8μm和LM(全部)=58.4μm。因此,将贝氏体的膨胀量转换为以铁素体表示的统一单位时,可表述为LB/LB=LB(全部)/LF(全部),转换后的贝氏体膨胀量为LB=3.6μm。同样的,将马氏体的膨胀量转换为以铁素体表示的统一单位时,可表述为LM/LM=LM(全部)/LF(全部),转换后的马氏体膨胀量为L′M=13.1μm。冷却速率10K/s、保温温度623K的冷却路径下,铁素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的比例为LFLBLM=6.3∶3.6∶13.1,即该冷却路径下的相组成为27%的铁素体、16%的贝氏体和57%的马氏体。其他条件下的相组成也可以通过该切线法确定。

978-7-111-57051-6-Chapter02-14.jpg

图2-13 冷却速率分别为50K/s、10K/s和2K/s时硼钢板的DIL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