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概述:中国比较文学与美学的研究历程

本书概述:中国比较文学与美学的研究历程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30年代,傅东华和戴望舒翻译了《比较文学史》和《比较文学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使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内提到议程上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比较美学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发展,研究者就中西美学的背景、历史流变、内在精神、发展趋势、范畴术语等进行了比较。

本书概述:中国比较文学与美学的研究历程

本书属于比较研究的范畴。翻开比较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886年,美国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此后,在欧美文论界逐渐形成了“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两大学派。20世纪30年代,傅东华戴望舒翻译了《比较文学史》和《比较文学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使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内提到议程上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比较美学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发展,研究者就中西美学的背景、历史流变、内在精神、发展趋势、范畴术语等进行了比较。与文学、美学相比,国内其他领域的比较研究则显得滞后。但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比较研究也正在逐渐展开,这也就使比较研究逐渐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在美术音乐等领域都已经有相关的学术著作问世,但关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却仍不多见,还留有许多空间。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服饰文化比较需要借鉴许多成熟学科的成果才能尽快发展。我国比较文学学者李赋宁教授认为:“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比较综合的方法也适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对人文科学来说,尤其重要。”比较文学的原理、规律、原则和方法对服饰文化比较具有一般的示范意义。比较文学和服饰文化比较的路径和趋势相一致,二者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三个必经环节:对西学的翻译、介绍,与西方的对话,整合创建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

比较文学从19世纪末发端到现在,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建立了较缜密系统的方法论。这些方法已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它们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服饰文化比较。为了更好地借鉴这些方法,有必要回顾一下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作为一切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和“综合”贯穿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之中。然而,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比较文学亦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方法,它们主要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科际研究、阐发研究、“模子—寻根”法、“文学—文化—对话”法等。(www.xing528.com)

在此前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学者们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和比较,寻找它们的异同、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已经逐渐认识到:中西方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各自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形态之间具有相对应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其差异。通过探寻、发掘、剖析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可以发现二者在某些方面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这一过程必会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融合。对于任何一方来说,不仅可以更多地了解对方,也可以借此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前人所进行比较研究的有益探索和成果为笔者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