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物纺织品中天然染料的鉴别分析及染色方法优化

文物纺织品中天然染料的鉴别分析及染色方法优化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然染料是纺织品文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天然染料角度出发研究纺织品文物,确保纺织品文物的真实性,是对纺织品文物鉴别新的尝试。纺织品文物中的染料因易于降解、含量低且成分复杂等诸多原因,其鉴定是文物分析领域的难点。

文物纺织品中天然染料的鉴别分析及染色方法优化

对古代纺织品使用染料成分的鉴定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纺织文化,探究古代的染色工艺,有助于我们对古代色彩进行复原,补充失传的古代染色流程,掌握古代纺织品存放环境,以防止在存储过程中对纺织品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与损失。

天然染料是纺织品文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天然染料角度出发研究纺织品文物,确保纺织品文物的真实性,是对纺织品文物鉴别新的尝试。纺织品文物中的染料因易于降解、含量低且成分复杂等诸多原因,其鉴定是文物分析领域的难点。随着纺织品测试技术的发展,通过温和条件下的无损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TLC)、拉曼光谱、X荧光光谱等方法对纺织品文物(衣饰、娟帛画、经幡、缂丝和印花画布等)中的染料与现代标准染料样品进行比对分析,辨别织物的染料成分;通过指纹谱图的比对推断其相应的染料来源和在染色过程中媒染剂的使用情况,并对染色工艺进行探究,结合古代文献以及色彩复原实验,判断该纺织品染色程序及方法;确定温度、光照对染色文物的影响;分析染料在储存过程中颜色伴随内部结构的变化,进而确定纺织品文物。纺织品有别于其他的无机类文物,它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利用现代分析方法,鉴别出古代染料的种类,能为纺织品保护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使保护研究能够更加切实有效。

古纺织品都是运用传统的天然染料[如红色系(赤色)的茜草苏木、红花;黄色系的槐米、藤黄、黄檗、黄栌地黄、密蒙花;蓝色系的蓝草;黑色系的乌桕和五倍子等]进行染色,合成染料很难做到完全一致。这些天然染料与现在的合成染料有很大区别,除了颜色上有较大的差异外,气味也不同,色泽上前者朴实、自然,有水洗过的陈旧感稍显暗淡,无刺激气味,后者颜色艳丽、明快,有刺鼻气味。合成染料属于无机染料,成分单一,纯度高。植物染料是多成分组合体即有色素,也有很多其他物质,受到一定的限制,色谱不是很齐全,在光谱仪的照射下可以看出,植物染料染色的波峰低、带宽;化学染料染色的色谱要齐全,波峰高、带窄。这些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的区别也可以作为鉴别古纺织品真伪的一些依据。(www.xing528.com)

此外,历朝历代史料记载的主要流行颜色,夏朝多以黑色为主,商代喜爱白色,周朝尚红,秦朝尊崇黑色,汉朝喜欢黄色,魏朝流行青色,晋朝喜欢紫色,唐朝流行黄色,宋朝明朝流行黄色和红色,清朝喜欢黄色等,也为古代纺织品染料的鉴别提供参考。如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拉曼光谱分析法能检测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织品中红色系由矿物染料朱砂、植物染料茜素和含铝钙的媒染剂染色而成,蓝色系是由蓝草染成,黄色系是由黄栀染成,同一色系不同的色阶是采用了套染法;辽代耶律羽墓中丝绸手绘饰品的黑色主要成分为墨;河北隆化鸽子洞元代蓝棉袄采用蓝草中的靛蓝染色,色素成分有靛蓝素和靛玉红;北京市石景山区清代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染料为苏木、黄檗、含鞣花酸染料(可能是橡斗)及蓝草四种;来源于清代的龙袍和故宫养心殿的壁布由槐米染料染成;对新疆地区出土的古纺织品染料进行HPLC—PDA—MS法检测,鉴定出了纺织品中含有的色素,从而确认了染色植物种类。例如,中国最早的植物染料遗存新疆小河墓地的毛织物上的红色染料来自本地区的植物染料茜草;东汉民丰尼雅遗址不仅出土有新疆本地染料染色的毛织物,还有黄檗和茜草染色的丝绸;魏晋尉犁营盘墓地的红色毛织物均为新疆本地茜草染色;唐代的阿斯塔那出土的一件绿地印花绢裙为灰缬工艺,使用的染料可能为靛青和黄檗套染;宋代喀什出土的锦袍上的黄色染料是中亚(伊朗和阿富汗)特有的黄花飞燕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